《《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5篇》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5篇)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讀完這個故事之后,我深深地感覺到馬提是多么的喜愛小動物,而那種喜愛則是純正的喜愛,而不是像賈德那樣虛情假意的“喜愛”。另外,馬提喜愛小動物也表現(xiàn)在了當他看見喜樂被-虐-待時的不忍心,因為在他的心目中,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他覺得賈德不應該這樣去對待另外一個和人類一樣平等的生命。
我家也喂了一只小狗,我每天和它快樂的玩耍,我非常愛它。在院子里,有許許多多流浪的小貓,我每天會按時的下樓去喂它們吃的。親愛的朋友們,雖然我們素不相識,但是,我們可以做同一件善舉——保護那些弱小的生命吧!
《喜樂與我》這個故事就是告訴了我們: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沒有權(quán)利去虐-待其他的生命,這也包括那些小動物們。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本學期初,學校邀請教研室主任鄒盛蓉來校講座,鄒主任推薦兩本書《好媽媽,懂比愛更重要》和《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給大家讀。于是我先選擇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一讀,雖然平時工作比較忙,但也閱讀了一些。在閱讀此書中我深深地感覺到“關(guān)系大于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寫的是如何實現(xiàn)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如果父母或者老師與孩子的關(guān)系融洽,孩子對長輩就產(chǎn)生信任與喜歡,潛意識里就認同長輩的觀點,就會加大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學習成績、思想道德等就容易提高。反之,倘若師生關(guān)系不好,又或者親子關(guān)系不好,孩子就不太愿意聽話,甚至逆反。尤其是四、五年級學生,自尊心強,自我意識喚醒,如果老師或者家長沒有處理好與孩子的關(guān)系,一味命令式地布置任務,就容易適得其反。
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愛是一縷金色的陽光,凡是教育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學生的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發(fā)展?!笔堑?,教育要在溝通中展開,愛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要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礎(chǔ)上的交流,善于用關(guān)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昂玫年P(guān)系勝過好的教育”。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在書店里看到《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時,就有一種親切感。我想到了許多小孩子,書店里圍坐在地上看書的小娃,還有我的孩子、我的學生。是的,在這個世界上,最純真,最可愛的人就是孩子。
買到書后,我馬上研讀了海姆·G·吉諾特這位心理學者寫給老師父母的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原來跟孩子的交流如此重要又如此復雜,簡直是世界上最深奧的一門學問,這不單單是你對孩子說“我愛你”就足夠了。這本書從方方面面來向我介紹了和孩子交流溝通的技巧。
孩子需要成人呵護,也需要正確的引導。愛究竟是什么?是為自己的孩子規(guī)劃好人生?還是用大衣棉被緊緊護著愛子?那都不是愛。愛是自由,愛是寬容,愛能包容一切?!逗⒆?,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寫的是如何實現(xiàn)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長、教師和孩子該怎么相處。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的家庭氛圍該是:民主、尊重、平等、自由。大家都有這個意識,但是一旦到實際的生活從我們的言語就表現(xiàn)出了專制和不平等,每一天大多數(shù)家庭里家長和孩子間都會出現(xiàn)叫嚷、爭辯、甚至是吵鬧、矛盾、沖突等,父母對孩子總會有責備、羞辱、譴責、嘲笑、威脅、收買、懲罰、給孩子定性,或者對孩子嘮叨說教。
作為父母,我們都深有感觸:當我們發(fā)怒時,我們的行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們大喊大叫。然而當這一切結(jié)束時,我們會感到內(nèi)疚,我們鄭重地在心中決定,以后絕不能重復這樣的行為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愛是一縷金色的陽光,凡是教育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學生的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發(fā)展?!笔堑?,教育要在溝通中展開,愛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喜樂”是一只可愛的小狗,它白中帶黑、全身有棕色斑點,但是它被主人“賈得”欺負,所以在一次捕獵的行動中,它稱主人不注意時,偷偷地逃走了,它跑到河邊,遇上了“我”,可是它還沒有真正地脫離賈得,因為這個小鎮(zhèn)有一個規(guī)矩:“小鎮(zhèn)上的每一個人,都不能管別人家的事,因為他們認為這跟他們沒有關(guān)系?!?/p>
但是“我”卻認為要關(guān)愛身邊的每一個生命,他不停地幫助喜樂脫離險境,無論付出什么代價,也要堅持到底終于,他做的事打動賈得和了家人,所以最后喜樂得到了許多人的關(guān)愛,而“我”也得到了快樂。
我想告訴大家,要像“我”一樣,關(guān)愛身邊的每一個生命,這樣你也會得到快樂。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每當輔導兒子想發(fā)火時,耳畔就想起了公公看似護犢子的一句話:”如果你把他當成你的學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當成你的兒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是??!從教20余載,從來沒有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苦惱過,教學生我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無論學生怎樣,我都有一個原諒的心態(tài),可是教育自己的兒子怎么就不行了呢?思考之余我明白:我總把兒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覺得我疼你、愛你,所以怎么樣對你都是應該的,都是愛你的。
一旦教育是桂冠于這樣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沒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來教兒子學習時的暴躁與不容忍。是啊!爺爺看似在護孫子,但也道出了一個教育的真理:孩子不是誰的輔助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你的尊重、承認與鼓勵。于是,什么時候想發(fā)火,就想起公公的那句話,讓自己來個深呼吸平靜一下,久而久之,我竟能發(fā)現(xiàn)兒子以前從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優(yōu)點,無形之中就有了對他的表揚,就這樣,輔導的效果也逐漸見成效了。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無論對于大人,還是對于孩子來說,一句惡毒的語言,將你的魅力立減到0分,哪怕你以后說了一百句的好話,也無法增強別人對你的好感。所以語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時候被我們忽視,甚至意識不到語言給別人的人生帶來的破壞和摧毀的力量,尤其是你最親最近的人,當你后悔的時候,你用”我瘋了、我真的糊涂了“來表示的時候,就為時已晚。傷害一旦有了,人與人的縫隙和鴻溝就存在了,無法彌補。
對于我們的孩子,或許你用父母的權(quán)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說明你的地位,但其實,你知道嗎?孩子以后為何會反叛你,不相信,或許那一刻,他對你不信任了。我們與孩子是平等的,他無法做到自己是個完美的成年人表現(xiàn),按時起床,按時睡覺,每天除了看書,不玩游戲。我們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誰誰,每天學習到深夜,一早起來讀書預習,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嗎?
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不能有讓他難堪的語言,也不能對他過分的嚴厲和斥責,我們是平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歡聽領(lǐng)導說你這樣不對,你那樣做的也不好,還是喜歡聽他說:或許,你這么做就會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會做的更好一些。愉悅的語言,會讓心情飛揚一周。而不悅的斥責,則會讓你每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對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嗎?我們成人都無法逾越的坎兒,讓一個孩子去承擔,是不是有點太殘忍了點兒。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主要強調(diào)的就是這樣幾點。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極的情緒
有的時候,孩子哭了,我們或許會認為:大驚小怪,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個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時候,我會對孩子說:寶貝,別哭,男生不要掉眼淚,譬如爸爸。或者說:我不喜歡哭泣的男生?;蛟S孩子會立馬擦掉自己的眼淚,而實際上我還是看到了他緊縮的眉頭,他的心結(jié)其實還沒有完全化解掉。這樣擁抱或者一些身體語言,其實會更讓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為不小心將牛奶灑掉了,你不是斥責他,而是走過來抱走他,去沖洗身體的奶漬,然后告訴他,咱們一起去用紙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會一聲不響的擦掉眼淚,然后搶著跟你去擦牛奶斑點。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以為怪,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蛘呖偸且阅赣H的名義,去指導這個或者指導那個,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門或者其他。我們就會大聲的說到:你怎么不長眼睛呢?門不動怎么會撞到你呢?這樣孩子就會哭了,他知道自己錯在哪兒?如果這時的你,走過去,摸摸他的額頭,問道:很痛嗎?他說出很痛很痛,我們想他以后碰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會明白一些。就像人們常說:衣服破舊者,觀者重在衣;衣服潔凈者,賞者重在人。在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中,如果我們注重的是孩子的魯莽行為,而不是這件事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上,那么我們所說的話,則不是從同情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兒,而從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對于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是他們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學家,我們的責任在于保護他們,而不是剖析他們。
二:關(guān)心在于質(zhì)而不是量
有的時候,看到孩子的悶悶不樂,我們想,或許他自己會理解的,所以不會多管閑事,生怕一個詢問會傷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時候,也會是看著笑話的態(tài)度去詢問:呵,今天被老師批評啦?這時孩子會自動避你三尺,遠離你這個隔岸觀火的爸爸媽媽,這樣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會跟你說了。你則轉(zhuǎn)而會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時候可呱呱的跟我說個不停。其實,不經(jīng)意間,是我們把孩子的心遠離我們的世界。
碰到放學回來不高興的兒子,你或許可以走過去,幫助他拿下書包,然后說出的情緒:我感覺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如果這個時候兒子不愿意跟你說,因為他覺得自己犯了錯誤,或者理虧,或者丟人。你不要刨根問底,在他后面緊追不舍。我想過了一會兒,孩子會走過來,對你說:媽媽,我想有話對你說。此時的你,一定要停下來手中所有的事兒,因為這是你的關(guān)注和尊重。靜靜的聽完,你只需要說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確是一件痛苦的事兒,但這不是丟人。我想這本書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事例,只需要說一句話,無需連篇累牘,也無需刨根問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關(guān)心一些就足夠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的手給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們一起去看、去聽、去說話。因為我知道,有愛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對彼此的寬容、尊重和諒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shè)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海姆·G·吉諾特博士的最后一部經(jīng)典著作,徹底改變了老師與學生的溝通方式,是美國父母和教師協(xié)會推薦給全美教師和父母的讀物。這本書的主旨非常明確,就是講老師如何真正實現(xiàn)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書中闡述老師們需要具體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行化地處理教學中隨時都會出現(xiàn)的事情——令人煩惱的小事、日常的沖突和突然地危機。告訴我們,在出現(xiàn)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如何獲得這些技巧是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個篇章,每一片都圍繞一個主題,都是用小短文的形式來描述的,用這些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小矛盾去指導老師,給老師使用日常用語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這些少許的改變,事情可能會變得更好辦一些,掩書而思,書中“一致的交流”和“贊揚的危險”讓我收獲頗多。
“一致的交流”指的是和諧真誠的交流,言語和感受要相符。書中寫道,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從檢查我們對孩子的回應方式開始,一個老師如何與孩子交流,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師必須要抓住孩子的心,一個孩子只有感覺良好,他才會正確思考,也只有處在良好的狀態(tài)下,他才可能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他們的良好狀態(tài),也源于我們,他們的老師們。
“贊揚的危險”這一章告訴我們,“評價式的贊揚是毀滅性的。感激式的贊揚才是有益的。”一個孩子表現(xiàn)好,我們通??倳滟澱f:你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評價性的贊揚。但在這本書中說到:在心理療法中,從不會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學生,你真棒!這些判斷和評價性的贊揚都是要避免的。為什么呢?他們需要免受評價性贊揚的壓力,這樣孩子才不會總是向其他人尋求認可。夸獎最重要的一條規(guī)則就是:夸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獎他們的品性與人格。贊美的話語應該讓孩子看到他成績的真實情況,稱贊的時候要做到明確、詳盡的描述,孩子能從這些信息和贊賞中受益,遠比哪些對品格的評價要有效得多。這一點上我覺得我自己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交流時做得還不錯。
在教育的路上,我覺得語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療傷,也可以是傷人的利器。所以,我們要利用好語言,在語言中浸透著尊重和理解,多與孩子做有效溝通,那么,孩子們就會幸福地學習,我們也會快樂地工作,我們都能身心愉悅,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無論對于大人,還是對于孩子來說,一句惡毒的語言,將你的魅力立減到0分,哪怕你以后說了一百句的好話,也無法增強別人對你的好感。所以語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時候被我們忽視,甚至意識不到語言給別人的人生帶來的破壞和摧毀的力量,尤其是你最親最親的人,當你后悔的時候,你用我瘋了,我真的糊涂了來表示的時候,但傷害,一旦有了,人與人的縫隙和鴻溝就存在了,無法彌補。
對于我們的孩子,或許你用父母的權(quán)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說明你的地位,但其實,你知道嗎?孩子以后為何會反叛你,不相信,或許那一刻,他對你不信任了。我們與孩子是平等的,他無法做到自己是個完美的成年人表現(xiàn),按時起床,按時睡覺,每天除了看書,不玩游戲。想想我們自己做到了嗎?
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不能有讓他難堪的語言,也不能對他過分的嚴厲和斥責,我們是平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歡聽領(lǐng)導說你這樣不對,你那樣做的也不好,還是喜歡你聽他說:或許,你這么做就會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會做的更好一些。愉悅的語言,會讓心情飛揚一周。而不悅的斥責,則會讓你每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對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主要強調(diào)的就是這樣幾點: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極的情緒
有的時候,孩子哭了,我們或許會認為:大驚小怪,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個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時候,我會對孩子說:寶貝,別哭,男生不要掉眼淚,譬如爸爸。或者說:我不喜歡哭泣的男生?;蛟S孩子會立馬擦掉自己的眼淚,而實際上我還是看到了他緊縮的眉頭,他的心結(jié)其實還沒有完全化解掉。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以為怪,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蛘呖偸且越棠傅拿x,去指導這個或者指導那個,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門或者其他。我們就會大聲的說到:你怎么不長眼睛呢?門不動怎么會撞到你呢?這樣孩子就會哭了,他知道自己錯在哪兒?這時的你,走過去,摸摸他的額頭,問道:很痛嗎?他說出很痛很痛,我們想他以后碰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會明白一些。
就像人們常說衣服破舊者,觀者重在衣;衣服潔凈者,賞者重在人。在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中,如果我們注重的是孩子的魯莽行為,而不是這件事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上,那么我們所說的話,則不是從同情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兒,而從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對于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是他們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學家,我們的責任在于保護他們,而不是剖析他們。
二、關(guān)心在于質(zhì)而不是量
有的時候,看到孩子的悶悶不樂,我們想,或許他自己會理解的,所以不會多管閑事,生怕一個詢問會傷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時候,也會是看著笑話的態(tài)度去詢問:呵,今天被老師批評啦?這時孩子會自動避你三尺,遠離你這個隔岸觀火的爸爸媽媽,這樣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會跟你說了。你則轉(zhuǎn)而會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時候可呱呱的跟我說個不停。
其實,不經(jīng)意間,是我們把孩子的心遠離我們的世界。碰到放學回來不高興的兒子,你或許可以走過去,幫助他拿下書包,然后說出的情緒:我感覺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如果這個時候兒子不愿意跟你說,因為他覺得自己犯了錯誤,或者理虧,或者丟人。你不要刨根問底,在他后面緊追不舍。我想過了一會兒,孩子會走過來,對你說:媽媽,我想有話對你說。
此時的你,一定要停下來手中所有的事兒,因為這是你的關(guān)注和尊重。靜靜的聽完,你只需要說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確是一件痛苦的事兒,但這不是丟人。我想這本書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事例,只需要說一句話,無需連篇累牘,也無需刨根問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關(guān)心一些就足夠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的手給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們一起去看,去聽,去說話。因為我知道,有愛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對彼此的寬容、尊重和諒解。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8
用了一周的時間,我認認真真地把《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看完,整本書用了無數(shù)個例子講解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該掌握哪些技巧,里面大量的實例,細致地向我們講解了家長面對教育孩子時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應該怎樣做?
作為父母,我們沒有學會一種表達愛的語言方式。我們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應該是正面的、鼓勵的。我們要承認努力、表達感激,但是我們不能評價孩子,回想一下,我們教育孩子的語言通常是批評、指責、說教、甚至辱罵、恐嚇之類的。這些,只能使孩子離我們所期望的那個自信、樂觀、充滿人性的目標越來越遠。說教和批評只能產(chǎn)生距離和怨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經(jīng)常受到批評,他們就學會了譴責自己和別人;他們學會懷疑自己的價值,輕視別人的價值,學會懷疑別人,導致人格缺陷。所以和孩子說話就要講究一些技巧,才不會發(fā)生一些對孩子不好的事情。
從而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品質(zhì)高尚的人,一個有著愛心、敢于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另外,判斷和評價性的贊揚都是要避免的,他們需要依賴自己內(nèi)心的激勵和評價。通過讀這本書,給我的感觸頗多,我總結(jié)以下幾點:
一、 學會稱贊的方法
稱贊包括兩個部分:我們對孩子說的話,以及孩子聽了我們的話在心里跟自己說的話。在這本書中,從不會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為什么?因為那樣沒有用,那些話會使孩子產(chǎn)生焦慮,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喚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對培養(yǎng)孩子自立、自我指導、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響的品質(zhì)沒有幫助。所以,我們表揚孩子的話應該明確表明。我們的話應該讓孩子能對自己的品格有一個現(xiàn)實的看法。我們的話應該像一塊有魔法的帆布,這塊布雖然不能給孩子提供幫助,但是,能讓他們給自己畫一幅正面的畫像。因此,比較好的方法是:表達中要充滿欣喜和贊賞,言辭中要傳達對孩子努力的承認、尊重和理解。
二· 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
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贊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當麻煩發(fā)生時,我們要尋求解決的方法,而不是責備和批評。即使無法避免的怒火,也不可以帶指責、不帶定性評價地表達出來。所有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雖然這樣的語言我的孩子目前來說還聽不懂,但是我想,只要按照這樣的方向和孩子去溝通,一定能為塑造孩子優(yōu)秀品質(zhì)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我在努力學習中,因為,我想這樣的語言技巧也適用于對待身邊的人吧!
三、 如何處理我們自己的憤怒
作為父母,我深有感觸:當我發(fā)怒時,我的行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就大喊大叫。然而當這一切結(jié)束時,我會感到內(nèi)疚,我鄭重地在心中決定,以后絕不能重復這樣的行為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計劃的程序,可以在爆發(fā)前有系統(tǒng)地減輕緊張情緒。
四、 培養(yǎng)禮貌的方法
禮貌既是品質(zhì)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過對有禮貌的父母同化、模仿來學會禮貌舉止。所以,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時,我們必須要有禮貌。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在公眾場合對待孩子的有些不禮貌的做法要給予尊重,繼而與孩子進行溝通。
五、 學會怎樣才能不說謊
當說真話會受到懲罰時,孩子有時會用說謊來自衛(wèi)。有時他們說謊,是為了用幻想來彌補在真實中的不足。所以,作為父母,對謊言的理智的處理方法應該是對它真實的意圖表示理解,而不是否定它的意圖或者指責說謊的孩子們,且我們則能從謊言中獲得的信息可以幫助孩子分辨現(xiàn)實和希望的區(qū)別。
看完這本書,我就想,在我們現(xiàn)實的生活中;父母對孩子太順從,太溺愛 ,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說怎么做大人就得怎么做,所以養(yǎng)成了孩子任性的壞脾氣。如果父母都能向這本書里講的和孩子建立聯(lián)系,實現(xiàn)真正的溝通,講究一些說話的技巧,會不會能改變一些這些不良的風氣呢?為什么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培養(yǎng)他們的意志,父母可以適當?shù)慕o些提醒和幫助,讓他們自己來完成,這樣他們會有成就感、自豪感,所以請父母放手吧。
也許有人會問我做到了嗎?其實我也是在學習,在進行當中,不會這么快出成效,需要一段時間改變以前的方式方法,我想我會怒力的來改變和孩子的溝通,建立真正的溝通,做好朋友似的!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當我無意中看到這本書名時,就被他的書名所吸引。雖經(jīng)歷了十幾年的教育生涯,雖已為人母十年,而隨著社會發(fā)展和影響,家長的要求的不斷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總是感覺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斷尋求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教了幾年書之后,他才意識到,自己還沒有為與‘現(xiàn)實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句雖是簡單的話卻引起了我的共鳴,讓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們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有多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們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再來的呢?當然,包括我自己,雖經(jīng)歷了十幾年的教育生涯,卻可以說仍然沒有完全做好與孩子打交道的準備,想起來真是讓我感到汗顏……
海姆。吉諾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個可怕的結(jié)論。我成了教室里的決定因素。我個人的方法,決定著教室里的氣氛;我每天的情緒,左右著教室里的氛圍。作為一個教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讓一個孩子痛苦,也能讓他歡樂。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勵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們,也能遷就他們;我可以傷害他們,也可以治愈他們。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我的回應決定了一個危機是升級惡化還是逐步化解,一個孩子是更具人性還是泯滅人性”。總之,“方法、技巧——”是現(xiàn)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這本書就以短文的形式來描述,提供了溝通原則的實際指導。讓我們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體會到在每個情景之下,每個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透過在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兒園,很害怕。幼兒園的來老師通過親切的言語回答,讓孩子放心將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師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難看的畫就大聲地詢問老師:“誰畫了這么難看的畫?”其實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兒園畫了難看的畫會怎么樣。但是老師的回答讓她很滿意,老師說:“在這兒,你沒有必要一定要畫漂亮的畫,如果你喜歡,你也可以畫簡單的畫?!毙∨⒖吹搅藟牡舻耐婢咚珠_始發(fā)問:“誰弄壞了玩具?”其實她不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小朋友會有什么樣的后果。這時老師的回答又讓幼兒感到很滿意。老師說:“玩具本來就是拿來玩的,玩的時間長了,它有時候就會壞。”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簡單,但她詮釋了老師與孩子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使老師從細微處在不以意間打開孩子封閉的內(nèi)心世界。
很多父母經(jīng)常會訓斥孩子,不許生氣,不許哭,不要難過。想起自己的童年就這么莫名被灌輸了一些不恰當?shù)膬r值觀。這些都無形的存在潛意識中,導致我對某些情緒有罪惡愧疚感,認為自己不該有。背負了本不應該有的心理壓力。和孩子交流中要善于解析語言和行為隱藏的情感需求,然后說出來孩子的感覺,有助于孩子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這樣可以正確認識對待情緒。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是學前組最近組織閱讀的一本書,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有關(guān)老師與孩子溝通方法的書籍。該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吉諾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他人生最后一部經(jīng)典著作,其中吉諾特博士的一句話“不要僅僅成為老師,而要成為一個身為老師的人”,已經(jīng)烙印在我的心靈深處。這本書最能打動我的是,在出現(xiàn)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這就是老師真正實現(xiàn)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的方法。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章,每章均用精煉的小短文闡述。通過仔細閱讀,將會獲得這些技巧。每一章節(jié)用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小案例去引導老師,在日常用語上給老師支招,有了這些少許的變化,與孩子的溝通將會變得更加容易一些。
是的,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孩子的不斷需求,在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孩子更加需要新的學習方法以及教育方法。不管怎樣,有一件事情將永遠是老師的職責: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孩子們學習的情感氛圍。為了變革,那就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時,就會增加與老師之間、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在被肯定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在生活中,教師怎樣和孩子生活?是尊重、平等、愛護。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很容易會出現(xiàn)一些情緒上的波動,導致我們在溝通上出現(xiàn)問題,這些并不是老師的初衷,并不是老師憎恨學生,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對孩子的理解,缺乏孩子真正的生活心態(tài),所以溝通在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中,溝通也同樣重要,通過溝通,利用適應于孩子的語言教學,在語言中要充滿了愛,時刻讓孩子感覺到不那么生分,而是那么熟悉,就像媽媽一樣。
這樣,孩子們就會快樂的學習,我們也會開心的工作。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家長與老師人手一本的書籍,注重孩子素質(zhì)的教育一直是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向,我們也一直在致力于應試教育的改革當中,教會孩子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教會孩子學會怎樣生活。所以《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教育人生路上的一個方向,我將認真領(lǐng)會書中的知識,把它轉(zhuǎn)化為實用的教學技巧,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學理念。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寒假前無意中從別的老師那里發(fā)現(xiàn)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利用寒假的時間讀完。這本書寫的是實現(xiàn)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掩卷沉思,書中的:理解孩子、鼓勵孩子在我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昂⒆樱涯愕氖纸o我?!甭犉饋硎嵌嗝吹臏剀鞍?!而我們并不常用這樣的話語。
第一篇章談到: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后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么要沖我發(fā)火?”今天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xiàn)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對兒子說:“你看上去很失望?!薄拔耶斎缓苁!薄澳阋呀?jīng)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薄笆茄?!”當孩子處于強烈的情感中,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shè)性的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從這我就想到我們面對帶有情緒,有怒氣的學生,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fā)火。我們也不仿?lián)Q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guān)系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的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我們需要學習用關(guān)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
其次讓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確有效地與孩子溝通。這本書提出了這樣的命題:愛是需要技巧的。只擁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育兒常識也是不夠的,自以為有了愛和知識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實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甚至不足以與孩子切實地交流。技巧與知識是兩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醫(yī)生,僅有對患者的無限愛心和豐富的醫(yī)學知識是不能拿起手術(shù)刀為患者做手術(shù)的,誰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險的事,因為這個醫(yī)生缺少專業(yè)的技能訓練。父母就應該像一位受過技能訓練的外科醫(yī)生那樣,小心地、恰當?shù)厥褂谜Z言,用特別的方式與孩子相處,交談。要知道語言就像刀,使用得當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會帶來精神上的極大痛苦,其破壞力甚至是致命的。遺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無所顧忌地使用著這把刀,傷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還在埋怨孩子無可救藥。
書中說到對于孩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我們應該給與指導而不是批評。在批評孩子時,我們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不會針對孩子本人發(fā)表任何觀點。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當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說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們重拿一杯果汁來吧,還要拿一塊海綿。”她站起來,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旣愄痤^來看著媽媽,既松了口氣,又有點懷疑。瑪麗低聲說:“哎呀,謝謝你,媽媽。”她把桌子抹干凈,媽媽還在一邊幫她。媽媽并沒有說什么嚴厲的、批評的話,也沒有說一些無用的忠告,她說:“我當時想說‘下次小心點’,但是當我看到她善意的沉默,看到她多么感激時,我就什么都沒說了?!?/p>
是的,瑪麗的媽媽看到果汁撒了的時候,給與的是指導而不是批評。讓瑪麗知道媽媽已經(jīng)原諒了她,并且教了她以后再遇到這種事該怎么做,所以瑪麗松了口氣,心里充滿了感激,輕松的氛圍更能讓她記得以后要小心了。反之,如果當時瑪麗的媽媽看到果汁撒了的時候,嚴厲地批評了瑪麗:“你怎么回事?怎么這么不小心?果汁打翻了,你就不要喝了!”那處于害怕狀態(tài)的瑪麗就會更緊張更害怕,以至于以后再拿果汁或者做其他事情就會誠惶誠恐,擔心一但做不好,媽媽除了罵她還會做些什么。可見,不同的處理方式會產(chǎn)生不同的后果,與其進行毫無意義的批評,不如給予指導性的幫助。對于學生,我們也應如此。當學生做錯數(shù)學題時,我們應該給與耐心的指導,指導他們?nèi)绾稳ニ伎?,而不是粗暴的批評,“你怎么弄的?連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寫?”也許,我們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就會傷害到學生。所以,不管是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的學生,當他們表現(xiàn)出行為不當時,切記,他們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指導性的幫助。
當我們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時,我們就幫助了他們培養(yǎng)希望和信心。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應設(shè)身處地地去理解,這會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改正錯誤的機會。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前面的路,讓我們一路前行!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的進步階梯。”書是我們的好朋友,通過它可以“看”到廣闊的世界,“看”到銀河里的星星,“看”到中華瑰麗的五千年,“看”到風土人情和世間萬象……對我們擴大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積累、提高素質(zhì),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我國偉大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痹谌巳藫碛幸缓脮?,人人讀一本好書的讀書工程的號召下,我買了一本李開復先生的《做的自己》。
首先,吸引我的是書名,當書到手時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去讀這本書。讀完后不禁覺得神清氣爽,以前也曾讀過一些書,讀后似乎感覺都是一些空話,僅僅留給我一些無謂的說教,沒什么實質(zhì)性的幫助。看了這本書后,感覺與眾不同,如何才能做的自己?這需要我們每個人進行思考。是的,更多的時候,大家都在審評對方,研究對手,卻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了解自己。李博士用平實的語言為我打開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心門。工作總結(jié)他告訴人們: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時的自省卻能讓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簡單的樹立理想就可以輕松實現(xiàn),但是沒有理想的人卻一定無所適從;做人一定要有廣闊的胸懷,真正做到嚴于律已,寬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氣度;做人要有勇氣,真正敢于追逐自己夢想的人才能讓更多的機會停留在自己身邊……他不僅提出了淺顯易懂的“成功同心圓”說,而且運用了發(fā)生在他身邊的大量故事來闡述成功的秘訣。這些故事很值得我學習和品味,從中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指導我走向成功之路。
其次,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不同。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或許經(jīng)常有這樣的感覺: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樣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價值是什么,如何實現(xiàn)?,F(xiàn)在看了李__的“成功”學后,體會到:人和人之間千差萬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能用同一個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無論是所處地位與名望的高與低,擁有財富的多與少,只有發(fā)揮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又社會和他人有益,同時還體驗到了無窮的快樂,這就是成功,做到了的自己就是成功。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這本書是老牌的育兒書,讀了一半,主要就是在講如何跟小孩交流。《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講的是一樣的。所以這兩本書打算放在一起看。我想可能很多觀點是雷同的。
作者是位心理醫(yī)生,但他在書中沒有從生晦的心理語詞來講述。表達方式很淺顯,也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因為是國外書籍,又是本溝通的書,所以書中語言的表達很西方化,作為中國的家長,只有參考價值,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本質(zhì)是一樣的。
在第三章,有提到謊言。"如果我們希望孩育孩子誠實的品德,那么我們必須作好心理準備,既要聽讓人愉快的真話,也要聽讓人不高興的真話。"
二歲半的兒子有時也會說一些可能認為是謊言的話,他會對我說:我不喜歡媽媽。我不要和媽媽一起睡。我只是笑笑對他說:我知道你喜歡媽媽,你想和媽媽一起睡。還親他一下,他笑了,笑的很開心。
有時他會假裝做些假動作,我會問他:寶寶在干嘛?他說:把瓜子給媽媽。我問他:你要吃嗎?他說:要。我也假裝給他吃瓜子。然后大家一起笑了。
我想有謊言也不是大人所謂的謊言吧,他已經(jīng)有想像力,只是想像與現(xiàn)實有時他還不能界定清楚。他有把他想像的一部分當現(xiàn)實跟我們一起說。我覺得大人應該尊重他的那想法。不要定義為這是在說謊。
當他做錯事的時候,我們也盡量不要用謾罵等方式來表達。他做錯事,也會內(nèi)疚,就像圈圈做了壞事他就哭。他做錯了,他意識到錯了,我和外公外婆只會對他說:不要緊。一句話,就不會讓他那么緊張。如果用打罵方式來處理,他將來就會用所謂的謊言來掩飾。而圈圈做錯事,當我們問他這是誰做的,他會說:寶寶做的。那做的對嗎?他會說:不對。僅此就夠了。過多的說教,就如作者所說,不一定有效果。
這就是溝通,溝通需要效果。如果沒有效果,說明這次溝通的方式是失敗的。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這幾天,我在閱讀美國女作家菲林思。那勒的作品——《喜樂與我》,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名叫馬提的男孩,遇到了一只受虐待的小狗——“喜樂”。為了幫助“喜樂”逃出主人的虐待,他想盡了一切辦法。最后他憑著他的真誠和不懈的努力,終于幫助“喜樂”逃出主人的“魔掌”。
書中“馬提”堅持為主人干兩星期活,用所掙的錢買下了“喜樂”,這段我印象很深。因為它讓我明白了只有付出努力,才會成功。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我學吉他已經(jīng)兩年多了,學到后面感覺很累,我根本不想再學下去了,可老媽一直鼓勵我學下去,每天陪著我練習一個小時,最后,在我的堅持和努力下,我終于考上了5級。
這本書還讓我懂得了我們要像關(guān)愛一個人那樣關(guān)愛動物。書中多次提到“馬提”把小狗“喜樂”當成了自己的朋友,為了救它而不顧一切,我們也要像“馬提”一樣充滿愛心,關(guān)愛身邊的小動物。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我讀了《喜樂與我》,里面講的是:喜樂是一條受主人欺負的小狗,兩次跑到馬提那里求救。馬提決定不顧一切的拯救喜樂。他將喜樂藏在山林中,每天節(jié)省食物來偷偷去喂它,撿鋁罐賣錢給它買食物,還給喜樂治好傷??墒窍矘返脑魅艘篑R提把喜樂換給他,但馬提不愿換,他答應喜樂原來的狗主人做24小時的苦工,于是狗主人就把喜樂送給了馬提。
從中我知道了:我們不要學喜樂的原主人那樣欺負動物,要向馬提學習,要愛護動物,動物是我們?nèi)祟惖暮门笥?。我也很羨慕馬提,他有這么一只可愛的喜樂。我也真想有一只屬于我的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