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一):
《雨巷》教案設計
【學情分析】
對于現(xiàn)代詩歌,高一新生并不陌生,他們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已經(jīng)接觸過,朗讀上有必須的語感,但在讀出情感、品味意象、領悟詩情等欣賞實踐上仍有欠缺。個性是對《雨巷》這種象征主義詩歌,他們是第一次接觸,如何引導他們在情感形象的具體描述中理解其象征好處,如何引導他們借助想象入情入境,體會詩人情感,與之共鳴,是課堂教學中需予以關注的問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潛力:誦讀詩歌,引導學生在情感形象的具體描述中理解其象征好處,借助想象入情入境,體會詩人情感。
2.過程與方法:在訓練朗讀和揣摩詩句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詩歌的潛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情境美,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重點】
難點: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好處。
重點:訓練朗讀,揣摩詞句,感受詩中形象和情感。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遙望雨巷煽情激趣
1、導入語:在細雨如絲的江南,一條悠長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靜默地彳亍而行……這秀麗的畫面,就出此刻詩人戴望舒的《雨巷》中,這天我們就隨戴望舒一齊走進這《雨巷》。
2、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國現(xiàn)代有名詩人。1925年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8年后成為《現(xiàn)代雜志的作者之一,創(chuàng)作現(xiàn)代詩歌,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早期的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的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想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完美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得明朗,沉摯。
戴望舒還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創(chuàng)立人不滿足于新詩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3、《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約作于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內(nèi)心苦悶彷徨的1927年夏天,詩作寫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說月報》修改葉圣陶一看到這首詩就十分喜歡,稱它為“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并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雨巷》寫的是梅雨季節(jié)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期望,撐著一把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小行,這首詩既實有虛。
二、走進雨巷熟讀頓悟
1、落實字詞:
彷徨(p?nghu?ng)彳亍(ch?ch?)頹圮(tu?pǐ)
寂寥(j?li?o)惆悵(ch?uch?ng)笙簫(shēngxiāo)
2、聽課文MP3朗讀,體會詩歌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的作者的情感。
3、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基本感情,可稱之為基調(diào)。這首詩的情感基調(diào)是比較“低沉感傷”的,怎樣才能讀出這種感傷
提示問:語速就應……語調(diào)就應……
明確:緩慢,低沉。
4、在這首詩中,你體驗到詩人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情感(學生回答不出來則提示:詩中是否有相應的詞語或句子)
學生可能回答憂傷、痛苦、彷徨,冷漠、凄清、惆悵,充滿愁緒和無奈……
(板書:我苦悶、惆悵詩人)
5、誰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果沒人自告奮勇,就請科代表推薦。)
學生選讀一節(jié),請同學點評,教師點評。
6、播放課文朗讀視頻,讓學生標出詩句中的停頓及要重讀的詞句。
教師小結:把握好語速、語調(diào),讀好詩歌的節(jié)奏和輕重音,這樣的誦讀,能給人帶來完美的音樂享受。這也源于這首詩本身音調(diào)和諧,節(jié)奏舒緩。難怪葉圣陶老先生贊許作者“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詩人也因這首詩成了著名的“雨巷詩人”。
7、教師示范朗讀這一節(jié),指導朗讀:除了語速、語調(diào),還要注意節(jié)奏,把握好句中的停頓和一些要重讀的詞句。
8、跟著屏幕上的配樂畫面,再次朗讀詩歌。
三、徜徉雨巷,品味形象
1.除了“我”這個“獨自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悵”的抒情主人公,詩人還寫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來表達這種傷感愁緒呢
幻燈片:人物形象――(我)姑娘。
背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紙傘、籬墻、丁香。
結合丁香圖片和課后練習四的相關詩句,指導學生理解“丁香”這個典型意象象征著“秀麗、高潔和愁心”。
2在這些情感形象中,詩人最主要寫哪兩個情感形象
明確:丁香般的姑娘、雨巷。
3.請大家品讀描述“丁香姑娘”和“雨巷”這兩個情感形象的詩句,回答問題:這兩個情感形象在描述或選取上有何妙何處
提示:用“……寫(選)得妙,妙在……”的句式說話,可從意象的選取,描述的用詞、句式,在表達情感上的效果等角度進行思考。
教師示例:
“油紙傘”選得妙,妙在它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與煙雨迷蒙的雨巷搭配和諧,共同營造了一種冷漠、凄清的畫面,如果換成一把現(xiàn)代艷麗的花傘,效果就沒這么好了。
“頹圯的籬墻”寫得妙,妙在“頹圯”二字,寫出籬墻的坍塌、破敗,渲染一種凄涼的氛圍,與寂寥悠長的雨巷,一齊構成陰冷迷蒙、破敗空寂的背景,更能襯托出詩人苦悶、凄清、感傷的心境。
學生發(fā)言的資料可能有:
(1)(丁香一樣的)姑娘:
第二節(jié)寫得妙,妙在排比句式和用詞的反復(連用兩個“哀怨”);或妙在用丁香的色彩、芬芳、憂愁,寫出姑娘外表的秀麗,氣味的芳香和內(nèi)心的憂愁、哀怨。
第三節(jié)寫得妙,妙在一舉兩得,表面上說姑娘,實際上也說自己冷漠,凄清又惆悵的心境;妙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冷漠、凄清,又惆悵”,用復沓句式,一再強調(diào)渲染“我”和姑娘的心境相同。
“丁香一樣的姑娘”寫得妙,妙在用“丁香”修飾“姑娘”,丁香雖美但易凋謝,代表著像丁香一樣的姑娘也易不見離去。妙在用了“愁怨”“哀怨”“彷徨”“凄婉迷茫”等詞語表現(xiàn)了“姑娘”像“我”一樣的迷惘、彷徨。
“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寫得妙,妙在以夢做喻,仿佛姑娘就是“夢”的化身(可隱喻理想)。
“消了她的色彩/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寫得妙,妙在把消散的資料一件件分開寫,更能表達出詩人對丁香姑娘無情不見的傷感和無奈;妙在突出完美事物在眼前不見帶來的杯具美。
……
(2)雨巷:
“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寫得妙,妙在用“悠長、悠長”反復強調(diào)腳下要走的路很漫長;妙在用“寂寥”一詞,描繪了一幅蒙蒙細雨中潮濕、寂靜、冷清的"雨巷"圖,給人一種冷漠、凄清、惆悵的心理感受。
妙在把雨巷遠處“頹圮的籬墻”呈現(xiàn)出來,用破敗空寂、陰雨迷蒙的環(huán)境,襯托“我”憂愁感傷的心境。
詩的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句寫得妙,妙在首尾呼應,反復強調(diào)“雨巷”的“寂寥”“悠長”及“我”心中對“丁香姑娘”的期盼,更突出“我”期盼而不得的苦悶。(學生從詩的結構處理或詩行排列角度分析,若能自圓其說,也給以鼓勵。)
……
板書:丁香姑娘秀麗、圣潔、愁怨
雨巷寂靜、幽深
四、駐足雨巷,領悟情感
教師過渡小結:詩人用雨巷、丁香姑娘等情感形象,營造了朦朧凄美的詩境,表達了一種“憂愁感傷”的心境。為什么詩人這么憂傷呢
(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自圓其說。如果回答不出,就帶給兩種參考觀點,請同學說說自己贊同哪個觀點,并結合詩句或寫作背景闡述理由。)參考觀點一:失戀的痛苦。年輕的詩人愛上同學施蟄存的妹妹,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情感受挫。
(丁香姑娘:詩人心目中期盼已久的秀麗、高潔又憂愁的戀人。寂靜、幽深、潮濕的雨巷是詩人失落心境的體現(xiàn)。)
參考觀點二:完美理想破滅后的苦悶。本詩寫于1927年,蔣介石“四一二”政變,汪精衛(wèi)“七一五”政,反動派對革命者“寧可錯殺一千,也不可放過一個”的血色恐怖,使詩人這樣的知識青年陷入迷惘之中,找不到出路。
(丁香姑娘:象征稍縱即逝的完美理想,不見在雨巷盡頭的“頹圮的籬墻”。那陰冷潮濕、破敗空寂的雨巷就是當時黑暗社會環(huán)境的象征。)
幻燈片:丁香姑娘――完美的理想
雨巷――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
(象征好處
板書:戀人心境
理想環(huán)境
……
五、走出雨巷拓展延伸
1、課文小結:戴望舒在《雨巷》中表達了一種與“丁香姑娘”擦肩而過的“失落的憂傷”。詩中的“丁香姑娘”,是一種完美的化身,當你憂傷迷茫時,請想起戴望舒,在苦悶傷感中,依然要期望與心中的“丁香姑娘”相逢!
2、拓展遷移: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
我們鑒賞了《雨巷》這首現(xiàn)代詩歌,但這個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透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來掌握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這篇課文的學習步驟,試試看能不能概括出鑒賞現(xiàn)代詩歌有哪些方法。當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詩歌時,你就應怎樣做
(1)誦讀,整體感知。讀,讀了一遍沒有感覺,再讀。
(2)確定詩歌感情基調(diào)。讀到你能夠確定出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為止。
(3)品味詩歌意象。感情基調(diào)確定下來了,之后分析詩歌的意象。
(4)知人論世。那分析詩歌意象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結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來分析,用一個成語來講就是知人論世。
(5)探詢詩歌主旨。從對意象的分析和對作者身平和時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們分析詩歌的主旨。
(6)感受詩歌語言美、藝術美。
3、布置作業(yè)
(1)帶著這份“失落的憂傷”背誦《雨巷》。
(2)課后欣賞江濤的歌曲《雨巷》,找出歌詞文字與原詩不同的地方,在周記本上寫出你對此改動的看法。
雨巷教案(二):
《雨巷》嫻熟地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潛力目標
透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潛力。
教學重點:
誦讀、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細雨如絲的江南,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紙傘和著雨的嘆息,撐出了一個青年詩人哀婉的心曲。這天就讓我們一齊來走近戴望舒,與詩人一道去領略雨巷的風景,去追尋丁香姑娘的芬芳。請大家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我們先一齊來聆聽這一段錄音。
二、整體感知,確立詩歌感情基調(diào)
1、好,聽完錄音了。這首詩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師板書)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剛剛在聽得時候,這首詩歌給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么它是歡欣鼓舞、斗志昂揚、激動人心的,還是憂愁哀傷的。沒錯了,這首詩歌從頭到尾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所以我們讀的時候,要用什么樣貌的感情基調(diào)去朗讀呢(教師板書:基調(diào)——憂郁、哀怨),那么我們讀的時候要用什么速度來讀阿(生回答),對了,一般來說,如果是表達比較熱烈奔放的感情,我們讀的時候語速要稍快一點,但是如果是表達這樣一種憂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們讀的時候要用比較緩慢的語速來讀。好,請大家翻到課本45頁,我們請一位同學來試試看,朗讀一下這首詩歌的前兩節(jié),請哪位同學呢我們班哪位同學是朗誦高手(生朗誦)
2、讀得怎樣樣(好)掌聲鼓勵。
讀詩歌我們主要是注意一些節(jié)奏停頓。在一些你覺得需要重點突出的地方,就就應適當?shù)丶右酝nD或者是讀重音,這樣就會使得這首詩歌更加地有韻味,我來試試看,好不好好,接下來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自由朗讀,必須要放開聲音來讀,想象一下,你就是詩歌中的“我”,此時此刻,下著淅淅瀝瀝的雨,而你正撐著傘,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三、品味詩歌意象
1、好,時間到。我們已經(jīng)完整地讀完這首詩,大家找找看,這首詩里邊,總共描述了多少位人物(兩位)分別是誰呢(“我”和“姑娘”)沒錯了,那我們在講前邊的詩歌時,用了一個專門的術語,我們說這個術語是用來形容詩詞中所描述的具體事物,這個術語是什么呢(意象)(板書),所以,這首詩歌中出現(xiàn)的意象,從人物方面來講,就有“我”和“姑娘”(板書),那在詩歌中,“我”和“姑娘”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我”在悠長的雨巷中彷徨,是為了什么呢是期望逢著姑娘。說明“我”是想要追尋這個姑娘。請大家找找看,詩歌中用了哪些語句來描述這個姑娘待會我請同學來回答。一節(jié)一節(jié)地找。
2、好,請一個同學來找出詩歌中描述姑娘的語句。
第一節(jié):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第二節(jié):她是有/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哀怨/彷徨;第三節(jié):彷徨/撐著油紙傘/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第四節(jié):靜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夢一般地飄過(“太息”什么意思阿嘆息的意思);第五節(jié):靜默/走盡這雨巷;第六節(jié):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第七節(jié):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
3、我們從剛剛同學的回答能夠看出,詩人用了超多的篇幅來描述姑娘,描述姑娘的動作,描述姑娘的情緒,他還用了許多別的意象來襯托這個姑娘,首先他寫到,姑娘是出此刻一個什么地方(雨巷)好,請大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細雨朦朧中,你走在這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巷子里,那里遠離塵囂,遠離熱鬧,你的腳下,踩著幽暗的、濕漉漉的青石板,透著寒氣,透著冷清。在這樣的一條雨巷中,你感覺到了什么你的情緒怎樣樣(朦朧的、陰沉的)所以,雨巷這個意象,首先給我們規(guī)定了這個姑娘出現(xiàn)時候的大環(huán)境,是朦朧的、陰沉的。
4、我們也明白,這首詩歌用了超多的篇幅來描述姑娘,但是,我們從這些描述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樣貌,她是大眼睛呢還是丹鳳眼,她是圓臉呢還是瓜子臉,我們看得到嗎(看不到)。不僅僅我們看不到,詩人也看不到,為什么呢因為她撐著一把油紙傘。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見到過油紙傘。(電視中),對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們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因此呢,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在特點(單獨提問),這樣一把傘出此刻姑娘的肩上,更加給這個姑娘增添了一層神秘、朦朧的色彩。
5、而在首詩歌里邊,詩人還多次用了同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姑娘,他將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她有著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所以丁香也是我們這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意象(板書:丁香)。丁香是一種(花),沒錯了,丁香花。那假如這樣,我換成別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阿(不行)為什么不行阿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務必先了解丁香這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開在暮春時節(jié),花的色彩主要有兩種,淡紫色和白色,開花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芬芳,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凈的感覺。所以,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征著秀麗、高潔。另外一方面阿,我們剛剛講了,丁香是開在暮春時節(jié),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再加上它雖然嬌美,但是十分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著丁香,容易傷春,因此,丁香又能夠用來象征愁怨。
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就有不少有關詩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說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還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的“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些詩句阿,都是將丁香和愁怨聯(lián)系在一齊。
回到我們這首詩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僅僅僅指這個姑娘有著丁香一樣的愁怨,還說明了這個姑娘有著丁香一樣地秀麗,丁香一樣的高潔,丁香容易凋謝,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不見離去的。
雨巷教案(三):
一學生分析
高一學生具備初步閱讀潛力,能夠透過預習領會課文資料,把握文章大意。黎平四中學生缺乏自覺性,沒有良好學習習慣,這些學生智力不差,關鍵在于情商,在于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方法。如果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語文學習方法,讓他們從中領會到學習的快樂及成就,他們將能夠投入到課堂中。
二教材分析
《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單元,這個單元主要學習現(xiàn)代新詩。高一學生處在人生觀,價值觀構成的重要時期,用詩歌的美感染熏陶他們,有助于他們熱愛生活,培養(yǎng)樂觀用心的態(tài)度。雨巷有著極其濃重的象征好處,人生處處有“雨巷”,詩人在黑暗孤獨中從未放棄對光明的向往,由此能夠在教會學生語文知識,培養(yǎng)他們語文實踐潛力應用潛力,引導他們勇往直前尋找人生出路,讓青春之樹結出燦爛飽滿的果實。此外,《雨巷》這篇課文抽象,只有將學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三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輔導書疏通文章,掌握生字詞,理清文章結構,感知文章資料。品味重點語句的關鍵詞語,探究語句內(nèi)涵,把握作者感情。
過程與方法互助合作,透過了解作者及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自由詩的特點。透過自主思考探討交流,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風格,品味語言,把握意象,領會表達技巧,領悟作者感情。生動講解分析歸納,讓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技巧,做到“舉一反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潛力和理解潛力,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在孤獨迷茫中收放自如的寬遠情懷。
教學重點1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語言,意象,表達技巧,情感。
2重要語句的賞析。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感情,讓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技巧,做到“舉一反三”。
四教學策略設計
1教學本文,重在指導學生感悟文中內(nèi)涵,培養(yǎng)語文潛力,既學會又會學,領會文章資料,情感,寫作技巧,掌握詩歌鑒賞方法。這篇課文抽象,難點較多,是探究性學習的好材料,要讓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有步驟地進行探究。體現(xiàn)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
2運用講授法,朗讀法,問答法,情境導入法,點撥法等技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用心參與,發(fā)散思維的良好習慣,構建開放,有序,充滿活力的課堂。這篇課文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有創(chuàng)意多角度地理解。
4依總-分-總的思路安排教學步驟。先整體感知課文,再探究局部性疑難問題,體會作者感情。
5運用管理潛力,組織潛力,個性是專業(yè)技能,把課堂帶入學習的氣氛中,尤其是本詩歌的情境中,塑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1導入
“愿我在最后的時間,將來的時候望見你,愿我在垂死的時候用我的虛弱的手把握著你。”(作者戴望舒的告白詞)從這句話大家能夠看出詩人對感情有著浪漫而完美的追求,感情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此能夠聯(lián)想詩人對生活的向往是何其唯美。這天我們一齊學習戴望舒的《雨巷》,一齊感受他的多樣情懷。
2檢查預習狀況。
一抽學生朗讀課文,糾正字音,強調(diào)生詞含義,掃清閱讀障礙。掌握下列詞語的讀音及含義。
彷徨
寂寥
彳亍
凄婉
頹圮
惆悵。
二提問學生“本文用了哪些意象?”(問答,點撥,講解)
明確:雨巷,油紙傘,哀曲,籬墻,丁香姑娘,我,大息般的眼光。
3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共同探討,抽代表回答)
帶著問題“全文寫了什么資料?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有何特點?”朗讀。
4深入文章的準備(師生共同完成)
一與文章相關的知識
(一)作者
現(xiàn)代詩人,又稱“雨巷詩人”,中國現(xiàn)代派象征主義詩人。
(二)寫作背景介紹
1927年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內(nèi)心苦悶彷徨。反動派屠殺革命者,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新期望。
(三)文學常識
現(xiàn)代派代表詩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施蟄存。他們提倡“純?nèi)坏默F(xiàn)代詩”,追求詩歌的散文美,內(nèi)涵豐富。
5精讀,鑒賞課文,突破重難點。(學生齊讀,自由思考,老師點撥講解)。
a第一節(jié)“獨自”寫出“我”的孤獨寂寞。“悠長”“寂寥”象征當時社會的黑暗。孤獨的“我”,寂寥的“雨巷”,都凄清迷茫,有強烈的象征好處,“雨巷”的泥濘陰暗,沒有陽光與溫暖,正是沉悶窒息的黑暗現(xiàn)實寫照。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期望,理想與一切完美的事物。
b第三節(jié)丁香姑娘是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表達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的渺茫憧憬。三個句式一致的句子,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色彩”“芬芳”“憂愁”,由實到虛,切合詩的意境。
c“我期盼的姑娘和我一樣彷徨而又迷茫。”這說明丁香姑娘和作者在某個層面上相契合,她象征著作者某一方面的性格特質(zhì)。
6小結
彷徨,尋找,期盼----遇見丁香姑娘------丁香姑娘不見,繼續(xù)彷徨,尋找,期盼。
7作業(yè)布置
掌握生字詞,思考詩人為什么使用丁香這個意象?
第二課時
1復習導入(提問)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什么?(群眾回答,師點撥明確。)
明確:丁香是秀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丁香姑娘表達詩人對理想,人生和完美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xiàn)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
2重點語句賞析,突破重難點。(學生朗讀思考,師用情景導入,進行點撥。)
一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飄過這女郎,能否將兩個“飄”字改為“走”字?為什么?
明確:不能。“飄”字與“夢”字構成最佳組合,“飄”字生動描述出詩人幻想中丁香姑娘飄忽朦朧的特點。
二第六節(jié)描述這位姑娘在雨的哀曲里逐漸不見,能否將這個“雨的哀曲”去掉?
明確:不能,“雨的哀曲”有力烘托了凄迷清涼的氣氛,渲染了詩人的情緒,“雨的哀曲”這個音樂恰如其分表達詩人內(nèi)心無以言表的悲哀。
3a疑點探究,“雨巷”的多重解讀?(學生先思考,老師后明確)
一
從社會背景(白色恐怖籠罩,革命者面臨屠殺)看,“雨巷”代表現(xiàn)實黑暗,而作者在黑暗中一向彷徨,期盼,遇見“丁香姑娘”卻抓不住,象征他理想幻滅。
二
從文章資料及作者個人經(jīng)歷看,“雨巷”代表感情上找不到歸宿,得得失失,起起落落,他向往的愛戀,他想要的歸宿,總是求而不得。
三
讀者體驗。人生每個階段都有“雨巷”,放諸在生命中正如一個個此起彼伏的困難。
b如果能夠穿越時空,進入詩人所處的雨巷,你會做些什么?
答案不是唯一的,同學們盡情發(fā)揮自己想象,拓展思維。
4雨巷寫作特點(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歸納)
一豐富的寓意。雨巷,風雨如晦的社會背景。詩中“我”正是被時代環(huán)境逼得透但是氣的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
二濃重的象征意味。詩中“我”“雨巷”“姑娘”并非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
三富于音樂性。運用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和婉轉悅耳的音樂感。
5點撥技法,拓展延伸,現(xiàn)代詩歌的重點。
一詩歌的語言。
二詩歌的形象。詩歌是透過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有些詩雖然沒有描繪具體形象,但能喚起讀者想象,在想象中構成具體形象。
三詩歌的感情。
四詩歌的藝術特色。
6總結
生活中大家都會遇到“雨巷”,當我們迷茫時要想起戴望舒的追求精神,笑對人生起伏。
六教學反思
“學生能做的我不做,學生思考不及的點撥引導,重難點一齊探究。”我在狠抓基礎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語文潛力及勤于思考習慣。本堂課整體性良好,目的明確,邏輯嚴密,重難點突出。學生表現(xiàn)用心得益于課堂設計靈活科學,緊扣新課標,讓學生成為主人,會思考,愿思考,勇于思考。
缺點在于時間分配欠妥,學生歸納潛力有待提高,能抓住關鍵點,卻不能完整組織語言。
雨巷教案(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潛力:1、能有感情的誦讀詩歌。
2、分析理解本詩意象和象征意味。
3、透過誦讀,增強對詩歌的分析潛力。
過程與方法:1、采用初讀、精讀、研讀的方法,到達欣賞、理解的目的。
2、允許進行個性化解讀。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領悟作者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景美。
【教學重點】1、誦讀。
2、意象分析。
3、感情把握。
【教學難點】分析“姑娘”的象征含義。
【教學方法】借助聲像資料范讀并指導學生朗讀,從而到達審美、賞析目的,對于復雜而朦朧的情感,能夠聯(lián)系時代背景作必須解讀,但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同時理清文章的結構,把握意象。
【教具】音頻朗讀課件制作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北方的胡同,滿目塵土,風起處刮著彌天的黃沙,上海的里弄,鱗次櫛比的人家,擁擠得喘但是氣,江南的小巷悠長而又寂寥,走過雪月風花,走過杏花春雨,走過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有過夢,有過淚花,更有著怒放的紅芍藥。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
下面我們就一齊走進戴望舒的雨巷,來體味江南巷之美,詩之美。
二、一讀雨巷,解讀文體(體味情感):
1、自由朗誦全詩,正音:彷徨(p?nghu?ng)彳亍(ch?ch?)頹圮(tu?pǐ)寂寥(j?li?o)
惆悵(ch?uch?ng)
2、此刻請大家再放聲朗誦一下這首詩歌,請注意感情和節(jié)奏的把握。
3、提問:就應用什么語調(diào)來讀?
幽怨、低沉。
教師總結: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清麗明快,而是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愁。
4、再請一位學生讀首詩。
5、朗讀指導:此刻請大家欣賞一下全詩的朗讀,也隨著朗讀來看一看怎樣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讀節(jié)奏、重音、語速。
(課件播放配樂朗誦)
三、二讀雨巷,解讀文本:
1、詩歌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為什么選取這些意象,其到達的表達效果是什么?
《雨巷》的意境分析:
“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朦朧。
《雨巷》運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籬墻”、“油紙傘”。
2、在這朦朧的意象中,你能感覺到作者究竟要說什么?讓學生討論:
(1)雨巷:
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yōu)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結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經(jīng)歷)
(2)油紙傘:
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述。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huán)境中就能產(chǎn)生奇特的意象。
(3)籬墻:頹圮,讓人有一種衰敗、哀怨、凄涼的感覺。
(4)丁香:
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兩字。秀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lián)系在一齊。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么要選用丁香?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jié),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秀麗、高潔和愁怨?!队晗铩分袑?ldquo;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全詞是: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璟《攤破沙?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
──李商隱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jié),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彩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傊?,丁香是秀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不見離去的。
(5)“我”:獨自、冷漠、凄清、又惆悵、期望。
小結:我期望逢著丁香姑娘,姑娘和我相似,姑娘的行為動作、外形和神態(tài),并探求內(nèi)心世界,但終不見離去。
三、小結:首節(jié)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我期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是因為對未來充滿期望,渴望著這樣一位姑娘與自己相依相伴走完寂寞的旅程;而“姑娘”“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是理想難以實現(xiàn),情緒冷漠、凄清又惆悵。而結尾期望“飄過”,是懷著對理想追求和憧憬。故詩人把對完美生活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明明看到她,卻無法走近她,像夢一樣美,又像夢一樣遠去。
四、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意象感受
雨巷幽深、寂靜、
油紙傘復古、懷舊、神秘、迷蒙
籬墻哀怨、凄涼、衰敗象征好處
丁香般的姑娘秀麗、高潔、愁怨
我彷徨、迷惘、寂寞
五、作業(yè)布置:
六、教后反思: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二、再讀課文,知人論世:
1、“我”為什么會這樣哀怨?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低調(diào)的情感呢?有句俗語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樣一個人呢?了解了詩人,能更好地理解詩作。
《雨巷》產(chǎn)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先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期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队晗铩肪褪且徊糠诌M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齊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2、《雨巷》產(chǎn)于怎樣的一個時代呢?
《雨巷》產(chǎn)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先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期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齊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
三、四讀課文,象征手法的運用:
象征主義(Symbolism)是十九世紀末期流行于歐洲(主要是法國)的藝術思潮。它的產(chǎn)生是對印象派藝術和寫實主義所標榜的原則的反動,企圖用視覺形象表達神秘和隱蔽的感覺。象征主義思潮創(chuàng)造了新的語言,開辟了表現(xiàn)的新途徑。這種象征語言可稱為(情緒的象征),即透過細致復雜的一剎那感覺,來探測心靈深處最隱蔽的資料。在象征主義藝術家看來,可視的世界和不可視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質(zhì)世界,無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應和溝通的。因此,這類象征不論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語言,都是十分蒙膿和難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傾向。
這種藝術流派于“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超多利用象征主義方法寫詩是李金發(fā)。戴望舒早期的創(chuàng)作也明顯地理解了法國象征派的影響。他的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潛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說;本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運用象征手法,使詩的意境深邃、豐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他的象征好處會有哪些呢?
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征愁心?!队晗铩穭t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秀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轉成了含著憂愁的完美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完美理想幻滅的痛苦。
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xiàn)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丁香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diào)子的作品迥異,表現(xiàn)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期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xiàn)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chuàng)造。
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队晗铩分心莻€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象的結晶,是真實與想象相結合所產(chǎn)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jīng)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象。”(《詩論零札》十三)
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于古典詩詞,又超越于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jù)生活的經(jīng)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chuàng)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chǎn)物。
(歸納)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jié),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能夠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情深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征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的去處。
四、五讀課文,品味語言:
1、《雨巷》的音節(jié)特色:
(葉圣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總體節(jié)奏:舒緩悠揚:
⑴詩行的頓數(shù)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zhì)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⑵單字頓都設置在詩行的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值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jié)與節(jié)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diào)、舒緩的效果。
⑶復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節(jié)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jié)“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能夠說是詩歌內(nèi)在的巧妙拉長,構成了詩歌回環(huán)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diào)—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尋夢者》如“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復沓也表此刻《雨巷》首尾兩節(jié)上,從而使詩歌節(jié)奏顯得整齊和諧。
⑷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jié)的分開處,如二、三節(jié)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構成了舒緩悠揚的節(jié)奏?!队晗铩吩谝艄?jié)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詩歌的壓韻:
《雨巷》共7節(jié),每節(jié)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xiàn)構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zhì)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diào)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jié)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資料而服務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jié)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shù)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十分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xiàn)詩人對完美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xiàn)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
4、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超多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jié)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構成了精巧優(yōu)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五、六讀課文,再放錄音:
六、作業(yè)布置:
七、板書設計:
八、教后反思:
雨巷教案(五):
《雨巷》優(yōu)秀教案
教學目標:1,反復朗讀,體會本詩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詩體”的特點。
3,深刻體會詩歌中借物抒發(fā)的內(nèi)心感情,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難點: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好處。
時間:一個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的回顧
五四運動以前的詩,多表現(xiàn)詩人對民族苦難的憂傷和心中疾憤,格調(diào)哀婉低沉;五四運動以后的詩,愛國主義成為中心主題,詩風變得雄渾豪放?!杜瘛罚ü粜略姷拇碜鳎┍憩F(xiàn)出對舊社會徹底的叛道精神,對未來布滿殷切期盼,以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和奔放豪邁的自由詩體為新詩開拓了新的天地,成為中國新詩走向成熟的紀念碑式的作品。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設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條悠長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細雨。有一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彳亍而行,你們覺得這樣的畫面是什么樣貌的呢?(同學們自由發(fā)言)這天就讓我們隨著戴望舒一齊走進這條《雨巷》(板書)
三:新課講解
1,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國現(xiàn)代有名詩人。1925年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8年后成為《現(xiàn)代雜志的作者之一,創(chuàng)作現(xiàn)代詩歌,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早期的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的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想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完美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得明朗,沉摯。
戴望舒還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創(chuàng)立人不滿足于新詩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約作于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內(nèi)心苦悶彷徨的1927年夏天,詩作寫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說月報》修改葉圣陶一看到這首詩就十分喜歡,稱它為“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并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队晗铩穼懙氖敲酚昙竟?jié)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期望,撐著一把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小行,這首詩既實有虛。
2,朗讀
(1)教師朗讀一遍(學生進入想象,讓學生聞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較喜歡的句子。)
(2)學生齊讀(學生結合生活閱歷,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并叫一學生到黑板那畫出來。)
3,課文分析
(1),怎樣理解和欣賞《雨巷》中的兩個主要意象?
(一)雨巷。梅雨季節(jié),江南的小巷因沉潮濕,兩邊是寂寞的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意象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懷著渺茫期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讓人不禁發(fā)問“我”期盼什么?
(二)丁香。丁香是古典詩詞里常見的意象,丁香常見的有白色,紫色兩種,外形單薄細弱,往往用來代表孤高,漂亮和憂愁。詩人將這種美賦予“丁香一樣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能夠象征詩人心中的理想,這種理想是高潔,漂亮的。但這種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樣即逝,不可把握,給人暫時的安慰,留下的卻是永久的懷念和無限的惆悵。
(2),“我”為什么會這樣哀怨?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低調(diào)的情感呢?
明確:《雨巷》產(chǎn)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1927年3月,他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派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忍受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
(3),能否將第四節(jié)“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飄”字改成“走”字?為什么?
明確:不能。因為這個姑娘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想象的人物是沒有“重量”的;且“飄”字與后面的“夢”構成了最佳組合,“飄”字生動地描述出了詩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飄忽朦朧的特點。
(4)詩人期盼的“丁香姑娘”什么這么快就不見了?
明確:1,因為詩人只是與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沒有理由留下來,離開詩人是理所當然的。
2,因為這個“丁香姑娘”本來就詩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沒有存在過。
(5)第六節(jié)中這位姑娘逐漸不見時用了3個狀語“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將這個短語去掉?
明確:不可去掉。“在雨的哀曲里”,是這個杯具的背景音樂,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涼的氣氛。這個杯具是漂亮的“丁香姑娘”從色彩到芬芳,從眼光到惆悵樣樣地在詩人眼前無情地不見,這個音樂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此刻內(nèi)心無以言表的悲哀??傊@個“雨的哀曲”烘托了氣氛,渲染了詩人的情緒,不可去掉。
(6)詩中寫這位姑娘的眼光時,兩次用到了“太息”這個定語,這有什么好處呢?
明確:也許是為詩人的憂郁嘆息,也許是因為她最佳的惆悵嘆息,也許是為雨巷頹墻嘆息,也許是為這個時代嘆息,甚至能夠理解為詩人透過姑娘的眼光為國家而發(fā)出嘆息。
(7)試概括本詩的特點,(先分組討論,再歸納總結)
明確:1,象征手法,意蘊深遠。
詩人表面上是寫對一個少女的追慕和完美的理想破滅后的惆悵,實際上卻象征著當時一部分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tài)。
2,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優(yōu)雅。
全詩7節(jié),每節(jié)6行,盡管句子有長有短,但詩句停頓卻很鮮明,如:丁香一樣的色彩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4,詩中多處運用重疊反復的手法,回環(huán)往復,低吟輕唱,不僅僅增強了詩的抒情氣氛,同時也美化了聲律。
拓展研究
詩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實寫還是虛寫?
明確:觀點一:此詩不是某些人所說的表達“詩人對革命失敗的苦悶與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詩歌,它就是一首情詩,詩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沒有從詩人身邊經(jīng)過,也至少從詩人的幻覺中經(jīng)過,就應是實指,絕不是“理想的象征”,詩人此時已22歲,為感情寫詩,難道不正常嗎?
觀點二:這位姑娘既實又虛。詩人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愿明說,或者根本說不出來。這時“她”出現(xiàn)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許是真的。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分析了詩中的兩個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對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讀,拓寬了我們的思路,同時對這首詩偶了新的熟悉。
五,作業(yè)設計
以“丁香”“雨巷”等為意象,寫一篇關于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文采豐富,不少于300字。
六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期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1,姑娘有丁香一樣的色彩,芬芳,憂愁
2,姑娘夢幻般的出現(xiàn),帶著太息般的眼光
3,姑娘夢幻般的飄逝,走進雨巷
期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雨巷教案(六):
雨巷教案
[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好處。
2、激活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潛力。
[教學方法]:
1、朗讀感悟法。
2、問題法。
3、演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昨日就已經(jīng)學習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大家能夠感受到他的詩詞充滿豪情、催人奮進,有一種博大雄渾的美感。文學作品中的美所顯現(xiàn)出的形式是多樣的;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傷,能夠深深打動人心的東西同樣具有美的力量。這天,我們就來欣賞《雨巷》,從中體會詩歌給我們帶來的美感。
二、誦讀、整體感知。
1、群眾朗讀,初步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
①相信同學們已經(jīng)預習過課文了,那就請大家一齊帶著感情地朗讀一下這首詩。
②讀完全詩,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么?(憂愁的,哀傷的)
③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慷慨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輕快明麗,而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基調(diào)去朗讀呢?(低沉的,感傷的)
④對,咱們把它概括為低沉幽怨,行嗎?(生表示贊同),那就讓我們讀出這種感覺來。
2、請一位學生單獨朗讀。
①那么誰愿意來給我們大家朗讀一下呢?
②表揚一下。節(jié)奏把握得較好,能體現(xiàn)感傷憂愁的感情基調(diào)。
3、這首詩中,詩人用了哪些詞語著意表現(xiàn)詩歌的這種凄美、感傷的基調(diào)
①詩人在描述"我"時,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悵"等詞語來表現(xiàn)詩人的孤寂、迷惘的情緒。
②在描述"姑娘"時,用了"哀怨又彷徨""結著愁怨""凄婉迷茫"表現(xiàn)了"姑娘"像"我"一樣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述雨巷時,用了"頹坦""寂寥"兩個詞,描繪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圖
三、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平
1、大家讀了一遍,便有了這么多的感覺。的確,我們感覺到這首詩很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我"為什么會這樣哀怨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失落、惆悵的情感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作者。
明確: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現(xiàn)代詩人。主要有詩集《我的記憶》(包括《舊錦囊》、《雨巷》、《我的記憶》三輯,與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國新詩發(fā)展中“現(xiàn)代派”的代表詩人,成名作《雨巷》被葉圣陶先生譽為“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作者也由于此詩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
《雨巷》產(chǎn)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先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中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期望的出現(xiàn),在陰暗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四、資料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原先詩人有著這樣的情感和經(jīng)歷。因而,他會在詩歌里選取一些形象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些凝聚著詩人情感的形象,我們稱之為意象。下面我再請一位同學朗讀這首詩,其他的同學找一找這首詩中作者描繪了哪些意象
①"雨巷"②"丁香般的姑娘"③"我"④"油紙傘"⑤"頹圮的籬墻"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確:詩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著詩人情感的形象。因此,這首詩中的主要意象有三個"我""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幾個形象則屬于詩歌的細節(jié)。
2、在描述姑娘這一意象時,詩人為什么把她比喻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確:丁香類似于百合,是純潔、完美的象征。(秀麗、高潔)。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個性,(看圖片)一結一結的,人們習慣地稱為丁香結。丁香開在暮春時節(jié),很容易引發(fā)文人的傷春情緒,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傷連在一齊成為高潔、秀麗、憂傷的代詞,
3、同學們了解在古詩詞中丁香的象征含義嗎請同學們看到課后習題第四題。
明確:李商隱的《代贈》用“丁香結”也就是丁香的花蕾來象征詩中女子的愁心,詩人用春風反襯丁香的愁;李(王景)把“丁香”與雨中的惆悵連在一齊,用雨中的丁香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征,詩人用迷離的細雨襯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丁香的淡雅、隱忍以及愁緒??傊?,雖然寫法不同,但在古典詩詞中,丁香與愁結下了不解之緣。而這首《雨巷》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憂郁、空靈之感,與整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相貼合。
4、現(xiàn)代詩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好處,所以,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必須要展開豐富的想象。每個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經(jīng)驗以及藝術修養(yǎng)等條件的限制,對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要盡力展開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盡可能豐富的生活資料。此刻請同學們聯(lián)系詩人的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展開聯(lián)想,詩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讓你聯(lián)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到底是什么
參考: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壓抑的現(xiàn)實。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敗后,革命事業(yè)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際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個心事重重的知識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個苦悶的、人生的追求難以實現(xiàn)的知識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為一個失戀者的形象,這是一首感情詩,表現(xiàn)了"我"失戀后仍苦苦追尋的執(zhí)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期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為詩人理想中的戀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完美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實寫照。整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渴望遇上與自己有同樣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情緒。
⑾:整首詩可理解為詩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淪的精神痛苦與迷茫。
⑿:整首詩還能夠理解為詩人對生活中完美理想的追尋的心路歷程。
5、總結: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確實,詩歌的鑒賞就是欣賞者透過藝術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剛才同學們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創(chuàng)意,同學們對詩歌的主題有多種理解,但是任何詩歌的欣賞都不能離開詩人的個人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背景,大革命失敗的背景以及被通緝的經(jīng)歷必須會在詩作中得以體現(xiàn)。因此,有同學將這首詩理解為委婉地表現(xiàn)了詩人在黑暗現(xiàn)實中找不到出路卻又不甘沉淪的精神痛苦與迷茫,我認為這樣認識更為準確、合理。
五、從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葉圣陶先生以前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如果我們從音樂性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詩,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明確:①讀起有一種一唱三嘆、迂回反復、回腸蕩氣的感覺。
②聽起來悅耳、和諧,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效果呢?
明確:①從全詩看,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除“逢著”改“飄過”之外,其它語句完全一樣,這樣,同一主調(diào)在詩中重復出現(xiàn),起結復見,首尾呼應,不僅僅加重了詩人彷徨苦悶的心境,也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性。
②全詩從頭至尾沒有換韻,每一節(jié)共六行,每節(jié)押韻兩次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jié)奏。
③另外,語言上用反復,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迂回往復,悅耳和諧,一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六、布置作業(yè)。
結合詩歌,寫一段文字。你能夠假設自己是詩人,也能夠假設自己是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也能夠假設自己是雨巷中的一塊青磚??傊w裁不限,大家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
七、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雨巷我丁香般的姑娘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這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戴望舒的《雨巷》,請大家翻開課本第6頁。(板書課題)
2、我們這天繼續(xù)來感受這首詩歌的音樂美,也就是它的藝術特色。(板書:音樂美)
指名一位同學來說說它美在哪里?(板書:首尾呼應)
我們昨日還講到了這首詩一共有幾節(jié)?(7節(jié))
每一節(jié)有幾行?(6行)
那是不是每一節(jié)都壓韻了呢?(由此引出一個語法常識:壓韻)
二、講述詩歌的音樂美
㈠壓韻。
1、那哪位同學來告訴我,究竟什么是“壓韻”?
參考:許許多多的詩歌,順口溜,都是要押韻的,否則就不好聽,聽的人也記不住,聲音就不秀麗。這,就是押韻的好處。
明確:詩歌的壓韻是指詩句的最后一個字與下一句的.最后一個字的最后一個字在韻上要一致。由于押韻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韻腳”。押韻時能夠每句都用,有時候還能夠隔句或隔幾句才用韻,有時候能夠轉換壓韻,但一首詩歌總體上的韻律必須要有。巧妙的壓韻能使詩歌富有韻律美。
2、大家再來看看課文,是不是每一節(jié)都壓韻了?(是)
每一節(jié)又壓了幾次韻呢?(和同學一齊找出每一節(jié)的韻腳,指明壓的ang韻,1-7節(jié)壓韻次數(shù)分別為3、2、3、2、2、3、3)
明確:全詩一共7節(jié),每一節(jié)都是6行,每一節(jié)壓韻兩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行里又重復一次韻腳,有意的使同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里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jié)奏。(板書:壓韻)
㈡反復。
1、大家看這一句:“哀怨,哀怨又彷徨”,大家覺得寫的好嗎?(好)
2、大家都覺得這一句寫的好,那是因為他用了一種很特殊的修辭手法,是否有同學明白是什么修辭手法?(反復)(板書:反復)
3、誰告訴老師,什么是“反復”呢?
明確:為了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的重復使用某個詞語、句子或句組,這種修辭方法稱為反復。
4、很好。是課文中還有其他的地方用到了反復嗎?請找出來(共四處)
5、詩句的重疊反復,構成聲音和情感的回環(huán)往復,強化了節(jié)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大家能夠嘗試著自己寫寫詩,寫好了能夠拿給我欣賞一下,寫的時候就能夠用到反復這種修辭手法。
㈢排比。
1、大家找找課文里還用了其他的修辭手法沒有?(排比。找出詩句)
明確:“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shù)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十分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板書:排比)
㈣再次齊讀。
下面就請大家再一次一齊帶這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感受它的音樂美。
三、課外拓展。
1、這首詩確實很美,所以我期望大家課后盡量把這首詩背下來。
2、“雨巷詩人”戴望舒是一位是一位杰出的詩人,關于他的生平和經(jīng)歷大家有興趣的話,能夠找些資料來了解。此刻還有時間,所以我再讓同學們欣賞一下他其他的作品。(《我的記憶》、《獄中提壁》、《游子謠》)
我的記憶
我的記憶是忠實于我的,忠實甚于我最好的友人,它生存在燃著的煙卷上,它生存在繪著百合花的筆桿上,它生存在破舊的粉盒上,它生存在頹垣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詩稿上,在壓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燈上,在平靜的水上,在一切有靈魂沒有靈魂的東西上,它在到處生存著,像我在這世界一樣。它是膽小的,它怕著人們的喧囂,但在寂廖時,它便對我來作密切的拜訪。它的聲音是低微的,但它的話卻很長,很長,很長,很瑣碎,而且永久不肯休;它的話是古舊的,老講著同樣的故事,它的音調(diào)是和諧的,老唱著同樣的曲子,有時它還模仿著愛嬌的少女的聲音,它的聲音是沒有氣力的,而且還挾著眼淚,夾著太息。它的拜訪是沒有必須的,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地點,時常當我已上床,朦朧地想睡了;或是選一個大清早,人們會說它沒有禮貌,但是我們是老朋友。它是瑣瑣地永久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者沉沉地睡了,但是我永久不厭惡它,因為它是忠實于我的。
秋天的夢
迢遙的牧女的羊鈴,
搖落了輕的樹葉。
秋天的夢是輕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戀。
于是我的夢靜靜地來了,
但卻載著沉重的昔日。
哦,此刻,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憂郁。
見毋忘我花
為你開的,
為我開的毋忘我花,
為了你的懷念,
為了我的懷念,
它在陌生的太陽下,
陌生的樹林間,
謙卑地,悒郁地開著。
在僻靜的一隅,
它為你向我說話,
它為我向你說話;
它重數(shù)我們用凝望
遠方潮潤的眼睛,
在沉默中所說的話,
而它的語言又是
像我們的眼一樣沉默。
開著吧,永久開著吧,
掛慮我們的小小的青色的花。
白蝴蝶
給什么智慧給我,
小小的白蝴蝶,
翻開了空白之頁,
合上了空白之頁?
翻開的書頁:
寂寞;
合上的書頁:
寂寞。
四、布置作業(yè)。
這天的課就上到那里。這天我要給大家布置一個作業(yè)。大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把《雨巷》改編成小說或者散文。當然我不作硬性的要求,你如果實在不想寫這個資料,也能夠寫一首詩,或者其他任何你想寫的??傊}目自擬,題材不限。下周一交。
雨巷教案(七):
高一語文《雨巷》導學精要
必修①第一單元第2課《雨巷》(戴望舒)
【目標擇定】
1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學會多角度解讀詩歌。
2透過誦讀、聯(lián)想、想象、鑒賞,探究合作式的學習中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3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朦朧的情境美。
第一部分【探究一徑】
【主問題】《雨巷》一詩美在何處?
1.戴望舒有“雨巷詩人”的美稱,可見《雨巷》一詩在創(chuàng)作上極具特色之美,對此如何品評?
2.詩人借助象征意象來創(chuàng)造抒情詩歌的意境治美,請體會《雨巷》情韻之美。
3.如何理解詩歌中優(yōu)美的“丁香”?
4.根據(jù)《雨巷》一詩的意境,請結合當時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前后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你認為戴望舒作為一個現(xiàn)代詩人的人格之美美在何處?
【再問再新】
【助學資料】
1.播放視頻:江南雨巷、《雨巷》詩朗誦
2.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詩人,也創(chuàng)作散文、論文等,翻譯外國文學。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1929年4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用象征手法寫的一首抒情詩《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前期的詩,輕盈流麗,重象征、意象,追求詩意的朦朧、含蓄;后期的詩《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愿》《等待》,因受抗戰(zhàn)激發(fā),詩風變得厚重、剛健,語言也更為洗練純樸。
3.寫作背景:
這成名作約作于1927年夏天,發(fā)表在1928年8月的《小說月報》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學讀書時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用心宣傳革命,散發(fā)張貼傳單,鼓動工人罷工,反對帝國主義壓迫和侵略。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人士進行大肆屠殺與追捕。詩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追緝而被捕。從獄中后隱居杭州,松江避難。在當時血雨腥風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籠罩了全國,革命轉入了低潮。戴望舒和當時一部分知識青年一樣,感到大革命失敗以后幻滅的痛苦。心頭沉重的憂郁壓抑,極度的苦悶彷徨,使詩人寫下了這首抒情詩。
★丁香,又名紫丁香。丁香開花在暮春時節(jié),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彩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唐代詩人李商隱《代贈》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傊?,丁香是秀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
★象征手法是根據(jù)事物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征體),以表現(xiàn)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能夠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shù)剡\用象征手法,能夠將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zhì)化為具體的能夠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雨巷教案(八):
《雨巷》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透過意象把握意境。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義
(一)教學難點、重點
1.學習象征的用法
2.體會本文的象征好處
(二)教學方式:感悟法、朗讀法、啟發(fā)式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預習要求:熟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教學資料
1.透過朗讀來細細品味本文
2.透過細節(jié)進一步體驗感知
二、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談談你對這首詩的感受。
(二)聽錄音,再談談你的感覺。
(三)放背景音樂,共同朗讀體會。
我們感覺到這首詩很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我們被這種感覺控制住了。
這首詩很美。為什么讓人難受的詩也美呢我們還能舉出曾讓我們難受過,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動過的人、事和作品嗎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三)由意象體驗意境
我們體驗到了這首詩的低沉、哀怨和無奈。我們也認定了這首詩是美的。那么,我們的感覺和體驗是如何獲得的我們?yōu)槭裁凑J為它很美呢(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墻……(由這些意象,結合本詩說一段話)
他很孤獨,也很寂寞,在綿綿的細雨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這樣陰郁而孤寂的環(huán)境里,他心里懷著一點朦朧而痛苦的期望:“期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秀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著“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內(nèi)心充滿了“冷漠”“凄清”和“惆悵”。她和詩人一樣,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無言,“像夢一般地”從自己身邊飄過去了,走盡了這寂寥的雨巷。
在詩中,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獨立,但卻使我們覺得形象之間有著某種聯(lián)系,共同具有某些東西。形象構成了一種特殊關系。在這朦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說什么?
有人說,《雨巷》是詩人用完美的“想象”來掩蓋丑惡的“真實”的“自我解脫”,是“用一些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間律美外,“在資料上并無可取之處”。
有人說,這詩如中國的水墨寫意,只盡情地渲染情感,發(fā)散著自己憂愁與迷惘,“我喜歡你彷徨中的秀麗,我銘骨你遺憾時的憂傷”。
第二課時
一、教學資料
1.對意境的解析,自己體會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關知識、
二、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對江南雨巷有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梅雨季節(jié),江南的小巷寂靜、幽深、濕潤,小巷兩邊是寂寞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背景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豐富的想像空間。
2.油紙傘。這是件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述。這一方面避免喧賓奪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油紙傘本身具有復古、懷舊的特點,和幽深寂靜的江南小巷相遇,飄著寂寥的雨,整個情景平添一份冷靜、凄清氛圍
3.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兩字。秀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lián)系在一齊。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丁香花開在暮春時節(jié),花的形狀象結,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秀麗、高潔和愁怨?!队晗铩分袑?ldquo;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詩李璟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全詞是: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jié),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彩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傊?,丁香是秀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不見離去的。
(三)寫作背景
“我”為什么會這樣哀怨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低調(diào)的情感呢有句俗語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樣一個人呢了解了詩人,能更好地理解詩作。
《雨巷》產(chǎn)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先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期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队晗铩肪褪且徊糠诌M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齊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竹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tǒng)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xiàn)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來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队晗铩穭t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xiàn)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那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xiàn)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訴和自白里,我們不是能夠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
?失去完美期望的苦痕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著“欺騙”。人們讀了《雨巷》,并不是要永久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Symbolism)是十九世紀末期流行于歐洲(主要是法國)的藝術思潮。它的產(chǎn)生是對印象派藝術和寫實主義所標榜的原則的反動,企圖用視覺形象表達神秘和隱蔽的感覺。象征主義思潮創(chuàng)造了新的語言,開辟了表現(xiàn)的新途徑。這種象征語言可稱為「情緒的象征」,即透過細致復雜的一剎那感覺,來探測心靈深處最隱蔽的資料。在象征主義藝術家看來,可視的世界和不可視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質(zhì)世界,無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應和溝通的。因此,這類象征不論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語言,都是十分蒙膿和難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傾向。
這種藝術流派于“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超多利用象征主義方法寫詩是李金發(fā)。戴望舒早期的創(chuàng)作也明顯地理解了法國象征派的影響。他的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潛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說;本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運用象征手法,使詩的意境深邃、豐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的象征他的象征好處會有哪些呢?
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征愁心?!队晗铩穭t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秀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轉成了含著憂愁的完美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完美理想幻滅的痛苦。
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xiàn)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丁香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它充滿舊詩詞調(diào)子的作品迥異,表現(xiàn)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期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xiàn)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chuàng)造。
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象的結晶,是真實與想象相結合所產(chǎn)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jīng)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象。”(《詩論零札》十三)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于古典詩詞,又超越于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jù)生活的經(jīng)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chuàng)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chǎn)物。
[歸納]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jié),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能夠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情深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征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的去處。
(五)藝術特色
1.《雨巷》的音節(jié)特色(葉圣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總體節(jié)奏:舒緩悠揚
①詩行的頓數(shù)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zhì)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行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jié)與節(jié)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diào)、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節(jié)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jié)“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能夠說是詩歌內(nèi)在的巧妙拉長,構成了詩歌回環(huán)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diào)—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尋夢者》如“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復沓也表此刻《雨巷》首尾兩節(jié)上,從而使詩歌節(jié)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jié)的分開處,如二、三節(jié)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構成了舒緩悠揚的節(jié)奏。《雨巷》在音節(jié)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jié),每節(jié)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xiàn)構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zhì)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diào)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jié)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資料而服務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jié)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shù)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十分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xiàn)詩人對完美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xiàn)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
4.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超多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jié)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構成了精巧優(yōu)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雨巷教案(九):
《雨巷》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
如何在賞析意境和體會情感的基礎上探索詩歌的內(nèi)涵。
【教學難點】
調(diào)動學生從多角度鑒賞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朗讀,體會情感,有感情的朗讀也被稱為“美讀”。本課旨在透過反復的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感,在誦讀的基礎上,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調(diào),探究詩歌的內(nèi)涵及藝術特色,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潛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詩無達詁。”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上課前發(fā)一張草稿紙給學生,讓學生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以及疑問,在課堂上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留待下節(jié)課或者課后探討。
一、導入課文
1、自由誦讀。
2、再讀一遍(可默讀可有感情的讀出聲來),邊讀邊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直覺感受,原初體驗。讀一篇文章會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響,請2~3名同學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教師也能夠談談自己的整體感受。
3、嘗試性“美讀”,揣摩朗讀技巧:
學習詩歌的重要途徑就是“美讀”,讀出感情來,讀出技巧,讀出美感來。
⑴請一位同學示范朗讀;
(教師和學生評點)
⑵聽錄音范讀;
(提示學生看是否有新的感受,記在紙上)
⑶學生再讀。
(可齊讀,盡量模仿范讀的節(jié)奏和技巧,體會感情)
二、進入詩歌
1、探究詩歌鑒賞的一些方法:
我們前面學了幾首詩歌,做題也見過很多詩歌鑒賞的題型,你是怎樣閱讀鑒賞一首詩歌的?你覺得就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可進行小組討論,構成小組意見,透過代表交流,教師做適當?shù)难a充。教師應著重引導而不是講解,并且善于激發(fā)學生的疑問。為避免場面失控或者意外狀況發(fā)生,影響課堂氣氛或教學質(zhì)量,教師就應準備好以下素材備用。)
2、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
(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燈片)
3、詩歌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為什么選取這些意象,其到達的表達效果是什么?
《雨巷》的意境分析:
“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朦朧。
《雨巷》運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籬墻”、“油紙傘”。
4、情感基調(diào)。
(可透過詩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詞語進行分析)
5、表達技巧。
(著重分析象征手法的運用,什么是象征?幾個主要的意象分別象征了什么?)
6、詩歌的內(nèi)涵:
(此詩的內(nèi)涵可從多角度分析)
在夢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獨感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發(fā)了詩人追求完美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復雜情緒。
(可從探求“理想是什么”這一角度來發(fā)掘詩歌的無限張力:這是一首感情詩、政治詩、哲理詩等角度探究。但無論哪一種,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還有那彷徨的聲音,讓我們無限惆悵,一代一代永久也走不出這悠長悠長的“雨巷”。)
7、藝術特色:
(可透過比較的方法來賞析,看看《雨巷》在藝術風格上有那些特點。)
著重談談音樂美:和諧的韻腳,押韻;雙聲疊韻詞的運用;句式上的回環(huán)復沓;節(jié)和詞的反復出現(xiàn)(注意第一節(jié)與最后一節(jié)的“逢著”和“飄過”,可進行探討);流暢圓潤,富于吟唱。(可播放《雨巷》這首歌)
8、配樂詩朗誦。
三、作業(yè)
發(fā)揮大膽想象,把《雨巷》改編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說,并試著比較詩歌語言與散文和小說語言的異同。
雨巷教案(十):
《雨巷》教學設計
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說明。
㈠說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透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了內(nèi)心的落寞、惆悵的情緒。
《雨巷》編排在必修1第一單元的第二課,屬于精讀課文。第一單元還選取了毛澤東、郭沫若、徐志摩幾位現(xiàn)代詩人的代表作品。學生能夠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貼合新課改個性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要求,使學生能夠受到詩歌美的熏陶。
㈡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潛力。
①透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
②感知詩歌的意象及其象征好處,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從意象入手分析鑒賞詩歌的方法。這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③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潛力,透過介紹與《雨巷》相關的資料,能夠開闊眼界與思路,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力。
⑵過程與方法
①本詩教學按“走進雨巷激趣導入→彷徨雨巷熟讀頓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過程進行。
②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詩歌形式的音樂美、意境的朦朧美、情感的含蓄美。
③透過介紹《雨巷》的衍生藝術作品,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思維。
⑶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①透過朗讀品鑒,從作品中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
②透過推薦《雨巷》的衍生藝術作品,培養(yǎng)學生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感情。
㈢教法與學法。
⑴教法。
①情境教學法。情境導入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同時營造與課文一致的氛圍。
②導讀與誦讀法
《語文新課標》提到朗誦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朗誦有利于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養(yǎng)語感,提高口語表達潛力。朗誦也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活動。透過朗誦,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文字的音韻美。
③交流與討論法
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想象,質(zhì)疑,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學生在小組的交流與討論中,就能很快突破重難點,在意向和象征好處中尋找到溝通兩者的橋梁。
④拓展與遷移法
“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透過拓展與遷移,指點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透過動手得到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鑒賞潛力和寫作潛力。
⑵學法
①自主誦讀法
詩歌是一種凝練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只有透過反復的誦讀才能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只有帶感情的多讀,才能真正把握詩歌意蘊。
②聯(lián)想與想象法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lián)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
詩歌是隱喻性很強的藝術,由于閱讀個體的生活經(jīng)歷和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限制,個體有時無法正確的解讀詩歌的資料把握詩歌的情感。小組的合作與探究正好彌補了個體的不足,引導學生到學習小組中去尋求幫忙解決問題,也該是個有效而簡單的辦法。
㈣教學過程
由于《雨巷》是一篇比較經(jīng)典的文章,所以我將把《雨巷》分成兩個課時完成我的教學任務。
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改善,是語文教學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我將打破“先介紹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傳統(tǒng)教法,一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我設計了“走進雨巷煽情激趣——彷徨雨巷熟讀頓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這四個層層遞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課時,側重課文的導入與誦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課時,側重分析探究課文的重難點,鍛煉學生的分析研究與創(chuàng)新潛力。
第一課時:
1.走進雨巷煽情激趣
首先介紹我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在上課開始時要求大家盡量閉上眼睛,欣賞純音樂《雨巷》,欣賞時必須要帶著想象,提前進入雨巷的學習氛圍。連續(xù)聽兩次后,開始打開課本。
設計意圖:《課標與教學要求》中葉提出要求:“透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鑒賞,不斷激發(fā)學生興趣”多媒體導入,用音樂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一致的氣氛,能夠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diào)動學生的用心情感,為學生把握詩歌情感奠定了基礎,同時帶著想象去聽一首曲子,也能夠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在全球21個受調(diào)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潛力排行第一,想象力排行倒數(shù)第一,創(chuàng)造力排行倒數(shù)第五。所以我在教學中會強化學生的“想象力教育”。
2.彷徨雨巷熟讀頓悟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散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鑒賞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資料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表現(xiàn)手法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因此,我要求學生根據(jù)初中已有的知識(詩歌的節(jié)奏和停頓),誦讀詩歌。
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將設計一個活動就是在班上組織一次“模擬招聘會”。假設招聘方是一家電視臺,招聘中學生節(jié)目的業(yè)余主持人,由同學自己扮演考官??疾榈闹饕绞绞抢收b《雨巷》,當然也能夠在朗誦的同時配以表演成分演繹《雨巷》,鼓勵應聘者以自己獨創(chuàng)的個性方式朗誦《雨巷》,調(diào)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在應聘之前要參加一個小小的培訓班。此時教師的身份轉成培訓班教師的主角,而每一個學生的身份則轉成應聘者的主角。
設計意圖:透過這種“模擬招聘會”的活動方式,能夠極大的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性,也能夠提前讓學生進入社會主角,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與潛力。
下面是培訓班的學習過程。
⑴讓學生自由誦讀詩歌,整體感知,把握基調(diào)??勺屢粌蓚€同學嘗試朗誦。讓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直覺先做一個感性評價。
⑵之后播放優(yōu)秀錄音帶《雨巷》。
教師明確,學生領悟:
①詩行的頓數(shù)基本為三頓
效果: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zhì)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的首行。
效果: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diào)、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第三節(jié):“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jié):“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這些連貫的上下句式,能夠說是詩歌內(nèi)在的巧妙拉長,構成了詩歌回環(huán)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diào)——飛躍的遞進效果。
效果:復沓也表此刻《雨巷》首尾兩節(jié)上,從而使詩歌節(jié)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期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
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時在詩節(jié)的分開處,如二、三節(jié)間的“彷徨”。
效果: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構成了舒緩悠揚的節(jié)奏。
⑤押韻的位置錯綜變化
巷娘悵?;蹋╝ng)
⑥一些重點字的強調(diào)
如:“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a聽范讀,學生總結:悠長二子讀的長而凝滯,才能體現(xiàn)出情感的抑郁與惆悵。
b教師在黑板上標示:悠——長,悠——長
c延伸閱讀,加強把握詩歌中的特殊字詞或句式。
等(寒山石)
夜長
燭短
風把你的名字念叨了一遍又一遍
中秋月(桑恒昌)
自從母親別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大滴淚水
落
下
來,
濕了人間。
(3)然后,邀請學生和教師一齊配樂輕聲地朗讀詩歌。
(4)最后以小組的形式分頭進行面試。應聘學生能夠在朗誦標準的基礎上自由發(fā)揮。由評委學生指出應聘學生在朗誦中的優(yōu)缺點。讓學生自我反思,自己在朗誦方面的長處和短處是什么?如何揚長避短?
(5)每個小組選出一名優(yōu)秀應聘學生。在全班面前朗誦表演。由全班同學打分。選出獲勝者。
(6)布置課下作業(yè),有感情地背誦《雨巷》。
第二課時
詩歌不僅僅要讀,還要品和悟。品悟詩歌要從意象入手。承接上面的朗讀,我設計以下三個問題:
⑴找出本詩的意象,并從詩中找出描述意象特點的詞語,概括這些意象的共同點。
⑵詩中多次出現(xiàn)了丁香這一意象,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
⑶詩人刻畫一個憂郁的丁香姑娘,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⑴找出本詩的意象,并從詩中找出描述意象特點的詞語,概括這些意象的共同點。
(學生回歸文本很容易得出如下結論:
雨巷:悠長、寂寥。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丁香姑娘:丁香姑娘。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色彩、芬芳、憂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悵、飄過、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
我:冷漠、凄清、惆悵。給人迷茫傷感的感覺。
共同點:調(diào)子都是壓抑、低沉的、凄迷的,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朦朧凄美的意境。這就是本詩的第二美——意境的朦朧美。
⑵詩中多次出現(xiàn)了丁香這一意象,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而不說成蘭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出示梅花,蘭花,菊花的圖片供學生理解)比一比:
梅花:不畏霜雪,凌寒獨放,濃郁芳香——高潔
蘭花:常青、獨秀、幽香、素雅——清逸
菊花:在百花紛紛枯萎的秋冬季節(jié),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孤傲
(出示丁香花的圖片供學生理解)
丁香色彩為白色或紫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
——秀麗、高潔
丁香未開時形狀像結,所以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
——愁怨、易逝
教師能夠補充兩句詩作為提示: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朵较场防瞽Z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洞洝防钌屉[
總之,丁香給人秀麗、高潔、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覺。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憂愁、凄婉、容易不見離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僅僅寫出了姑娘的淡雅、秀麗,還刻畫出了她那楚楚動人的憂郁。
中國詩歌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用意象來傳情達意,歷代詩人在意象的使用過程中使其逐漸構成了特定的比喻義和象征義。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這樣一種意識,培養(yǎng)這種潛力,使其在以后的詩歌閱讀鑒賞中有據(jù)可依,有法可用。這也貼合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
3、詩人刻畫一個憂郁的丁香姑娘,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期望。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丁香姑娘既能夠是詩人的感情追求,也能夠是同伴或知己,還能夠是對完美理想、人生信念的追求,在此主旨下,其他兩個意象的象征好處也顯露出來“我”代表著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體驗痛苦、無奈和煎熬的進步青年。雨巷象征著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即黑暗沉悶的社會現(xiàn)實。
至此我們有領悟了這首詩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補充問題:《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詩。人們對這首詩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相當于“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為,“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開放題目,讓學生們自由發(fā)揮,鼓勵學生們發(fā)表獨特見解,言之成理即可。)
4.走出雨巷拓展延伸
向學生展示詩歌《雨巷》衍生的其他藝術形式。
⑴歌曲《雨巷》
⑵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⑶改編歌詞《雨巷》(祈湛)《那條雨巷那場雨》(雨如笙)
⑷繪畫《雨巷》
設計意圖:開拓學生思路,增長學生見識,激發(fā)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印象。
4.課后作業(yè)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強化學習目標,學會用意象鑒賞詩歌我設計了以下拓展練習:搜集整理古代詩歌中具有象征好處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好處。
教師給出一些實例:竹、松、荷、月、流水,烏鴉、寒蟬、白云……也能夠讓學生自由搜集喜歡的意象,寫出賞析性文字,在下節(jié)課進行交流。
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走進雨巷,彷徨雨巷,感悟雨巷走出雨巷
(聽一聽)(比一比)(找一找)(看一看)
雨巷教案(十一):
一、學習目標:
1、吟詠品讀,體味詩歌的情感美。
2、把握意象,鑒賞詩歌的意境美。
作者簡介以及時代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是浙江杭縣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詩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受法國象征派的影響很深。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和《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完美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得明朗、沉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
《雨巷》寫于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先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期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
二、自學導引:
“讀”——反復吟讀,體會感情:
(一)、課內(nèi)自讀:
1、解釋下列詞語:
彷徨:
寂寥:
彳?。?/p>
太息:
頹圮:
跫音:
2、概括本詩的資料。
3、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
(二)、邊讀邊想:
反復誦讀,你認為該詩歌最感染你的地方在哪?
(三)、一葦之航:
1、品讀《詩經(jīng)蒹葭》體味詩歌的節(jié)奏美。
蒹葭【詩經(jīng)國風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2、背誦《再別康橋》第一節(jié)和第七節(jié),體味詩歌回環(huán)往復的音韻美。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三、合作交流:
“品”——分析意象,賞析語言:
1、本詩中主要有哪些意象?結合詩歌具體分析。
2、該詩的意境是怎樣的?
3、該詩中除了運用意象來表達情感以外,是否有直接來表現(xiàn)情感的詞語或句子?
四、深入探究
“悟”——把握形象,加深理解:
1、對人物形象的探討:
2、對本詩主旨的理解:
五、拓展提高:
試比較《雨巷》和《再別康橋》,反復誦讀兩首詩歌,來體味兩首詩的回環(huán)往復的音樂美,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課內(nèi)自讀:
1、解釋下列詞語: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明白往哪個方向走。
寂寥:寂靜,空曠。
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
太息:嘆息。
頹圮:損壞,坍塌。
跫音:腳步聲。
2、詩人期望有一位丁香一樣的女子陪伴卻沒有實現(xiàn)。
3、惆悵,哀怨,凄婉,迷茫。
邊讀邊想:
該題的設計是想讓學生在自己的初步誦讀中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此題照顧到學生的層次性,根據(jù)自己現(xiàn)有水平來理解把握。提示:意境,情感,人物形象,主旨等等。
合作交流:
1、①雨巷:“巷”是一個又窄又長的小街通道,又窄又長表現(xiàn)了愁緒的綿綿悠長;“雨”則賦予了它特定的含義,雨雖然不大但給人以愁思又多又密之感;從色彩基調(diào)來看,江南小巷色彩為灰黑色,青石板的小路長滿青苔,屬于暗色調(diào),又在雨中,天色灰暗、陰沉。新課標第一網(wǎng)
②丁香:為什么用丁香來修飾姑娘?丁香一般在暮春時節(jié)開放一般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審美中是秀麗的、素潔的、高雅的。這正如梧桐、浮萍、芭蕉代表的是光陰易逝,青春不在的惆悵與哀愁,像“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表達的是凄涼情緒。“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則表達的是光陰易逝,而“松竹梅”則代表的是高潔正直,無所畏懼等等。
丁香在古詩詞的傳統(tǒng)意象中,往往跟憂愁結合在一齊,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與憂愁聯(lián)系在一齊。
③油紙傘:懷舊復古的特點,帶有一種時代的氣息,那種江南的美,那種詩情畫意,那種浪漫在這一個意象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④頹圮的籬墻:一種落寞的情感油然而生,破敗的籬墻是那位丁香一樣的姑娘不見的地方,一種淡淡的失落,一種淡淡的哀愁飄散在空中。
2、《雨巷》透過雨巷,丁香,油紙傘,頹圮的籬墻等意象向我們描繪了一副梅雨時節(jié)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從而表達了作者哀婉,惆悵,凄迷,失落的情感。
3、有;“彷徨”“寂寥”“哀怨”“凄婉迷茫”“惆悵”“愁怨”:直接抒情的詞語。“彳亍”“太息”“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在那里“冷漠、凄清、惆悵”三個詞語中,“冷漠”是外在的表情或態(tài)度,“凄清”是內(nèi)心的悲涼,而“惆悵”則是連綿不斷的愁緒。三個詞構成一種語意上的遞進關系。“她是有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其中“色彩、芬芳、憂愁”三個詞語在語意上亦構成一種遞進。色彩是從表面上看,芬芳是走近了聞到的,憂愁是內(nèi)心的情感,務必用心才能感受到。
深入探究:
1、對人物形象的探討: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進行探討。
2、對本詩主旨的理解: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據(jù)即可。
拓展提高:
該題答案不一,只要抓住了詩歌形式上的韻律美和藝術特色即可。提示:
1、從全詩看,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除“逢著”改“飄過”之外,其它語句完全一樣,這種回環(huán)往復的方法,使詩歌產(chǎn)生音樂的旋律美。
2、每節(jié)押韻兩次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韻腳的押韻在古代詩歌中的要求很高,在現(xiàn)代詩歌中的要求的比較松散,所以在這首詩歌中采用的是間隔押韻的手法。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旋律的流暢美。
雨巷教案(十二):
教學目標
1.理解意象,透過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把握本課思想資料,在課堂上背熟一部分課文
3.體會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好處
教學重點,難點
1.朦朧詩的特點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義
4.真正做到課堂背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朗讀課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啟發(fā)法:透過圖畫進行引導啟發(fā)
3.探討法: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雨巷,一條多么悠長的雨巷;雨巷,一條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著一位詩人,又彳亍著一位姑娘。他們在雨巷中飄然相逢,又飄然相散。這景,這情,誘使過多少讀者遐想幽思!
這詩人筆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樣熔鑄而成的?究竟表現(xiàn)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思?且讓我們一齊來細細探尋戴望舒的《雨巷》。
二、寫作背景及《雨巷》
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里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期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作寫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修改的葉圣陶一看到這首詩就十分喜歡,稱它為“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并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三、聆聽錄音,感知資料。
1、這首詩講了個怎樣的故事?
細雨春日,一位青年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他期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也撐著油紙傘向他走來,走過他的身旁,走盡這雨巷,最終他還是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在這雨巷。
2、全班朗誦,說說你聽讀后的感受。
感受:憂傷、惆悵、凄婉、寂寥和朦朧的美。
3、你是如何獲得這種感受的?
明確:詩歌資料,具體說是語言。
四、研讀詩歌,把握意象。
1、我們的憂傷、惆悵等感受來自語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透過意象來表現(xiàn)某些情感。說說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組交流)
明確:意象特征
雨巷悠長、寂寥
油紙傘古樸
我惆悵
丁香姑娘秀麗、惆悵、寂寥
籬墻頹圮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明確與朦朧并存,也就是說它的意境是明確于朦朧并存。意境是透過意象來表達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從意象入手,剛才我們已經(jīng)找出了5個意象,此刻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確與朦朧于一身的:
第一個是雨巷。明確:下著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朦朧: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二個是油紙傘。明確:這是件真實的雨具。朦朧:油紙傘不比自動傘,它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
第三個是我。明確:“我”就是指詩人自己。朦朧:指像詩人那樣迷失方向,處彷徨苦悶,找不到出路的先進青年。
第四個是丁香姑娘。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jié),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朦朧:丁香象征著秀麗、高潔和愁怨。姑娘。明確:一個女孩子。朦朧:象征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完美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xiàn)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
第五個是籬墻。明確:一堵墻。朦朧:(這個籬墻是頹圮)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
2、這些意象中哪個意象是主意象?共同探討作者選取丁香姑娘這個意象的作用。
(1)作者為何選取丁香來描述姑娘?
明確:丁香的特點是高潔、秀麗,古人常用丁香來表現(xiàn)愁思,而本詩開頭就定下了這樣凄涼、憂傷的基調(diào)。
(2)讀完全詩,你認為丁香姑娘存在嗎?哪里看出?
明確:不存在。開頭“我期望逢著”,結尾“我期望飄過”,證明丁香姑娘并未出現(xiàn),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3)這種并未在詩歌中實際出現(xiàn)的意象我們一般稱為虛筆,這種手法稱作象征。
(4)那么丁香姑娘的象征好處到底是什么呢?(見課后練習二。此問題讓小組討論)
明確:丁香姑娘的特征是秀麗、惆悵、寂寥,與“我”相近,又顯得虛無縹緲。因此透過她表現(xiàn)了詩人自身孤獨寂寞又愁苦,有所追求又迷茫無奈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戀人、理想(進步知識分子對前途無望的苦悶之情)、人生(小知識分子青春期的孤獨憂郁或多愁善感)。
3、再讀詩歌,領悟意境。
再讀詩歌,盡力讀出丁香姑娘的特點,也讀出作者的心境。思考這首詩給我們展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呢?(學生齊讀,有愿意單獨朗讀的更好)
提示:所謂意境是指一個個意象組合在一齊,構成的一種整體境界,它包含了詩歌的整體氛圍、作者抒發(fā)的情感。
明確:孤獨、寂寥、凄婉、惆悵、朦朧的意境。
五、分析課文,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這首詩的開頭給我們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畫圖)雨巷,它是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它給我們的感覺是什么
明確:感傷、凄美、朦朧美
請同學們找出上半部分詩中的動詞(撐,彷徨,期望逢,結著,是有……)
撐著什么東西(油紙傘),撐著油紙傘干嘛?(獨自彷徨)彷徨在哪?(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詩人僅僅在彷徨嗎,不(我期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姑娘是怎樣樣的?(她是有丁香一樣的色彩,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么先寫色彩,再寫芬芳,最后寫憂愁?《舉個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著999朵玫瑰向你走來,因為太遠,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這時映入你腦海的先是一團紅(色彩),等到看清是玫瑰時,大家就會聞到玫瑰撲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時大家會不會想:“這么多玫瑰是送給誰?給我的嗎?”(內(nèi)心──憂愁)》
這個姑娘在干嗎(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這時候的“我”,就只在不斷彷徨,苦悶嗎?(不是)
雖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沒有放棄追求,“我期望逢著……的姑娘”。丁香一樣的姑娘是作者所期望出來的虛構的人物,如果我們在畫上添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那整幅畫給我們的感覺又是怎樣?(期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滿期望,那“我”的期望最終怎樣了?實現(xiàn)了嗎(沒有,期望破滅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滅了──她默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色彩,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終就是以失望跟幻滅結尾嗎(不是的,我依舊是充滿期望──我期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此刻我們來看一下圖,經(jīng)過分析我們不難明白這首詩所表達的是“追求與幻滅,期望與失望的雙重情調(diào)”,“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傷又有期盼的情感”。
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第二課時
過程:
一、放《雨巷》配樂朗讀。
二、詩歌的節(jié)奏和押韻(處理課后練習一)
《雨巷》共7節(jié),每節(jié)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xiàn)構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zhì)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diào)很好地融合起來。詩中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jié)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小結歸納:
1、怎樣鑒賞現(xiàn)代詩歌?
明確:以意象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2、在此基礎歸納本詩主題。
透過丁香姑娘、雨巷、油紙傘等意象的,營造了一種孤獨、凄婉而惆悵的意境,抒發(fā)了詩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悶惆悵之情。
四、拓展延伸。
總結:這堂課我們主要透過意象的分析,學習了《雨巷》這首詩。而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常常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請聽歌曲《丁香花》,體會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樣的姑娘?
結束語:據(jù)說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響。同時,這首歌的背后還有一個凄美的故事,同學們課外可去查資料了解。
五、作業(yè):
1、課外閱讀舒婷的《致橡樹》,并用這天所學的意象分析法學習,領悟詩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樹》、《再別康橋》或《雨巷》,仿寫一首詩,注意意象的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