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快意的一生推薦四篇》
項羽快意的一生(精選4篇)
項羽快意的一生 篇1
實際上,處于項羽這個位置,也只能“勝王敗寇”;生于其前的秦二世胡亥,在趙高逼他死之前,胡亥苦苦哀求,我不當(dāng)皇帝當(dāng)一個州長行不?不行;當(dāng)一個市長行不?也不行;當(dāng)一個縣長行不?哪怕當(dāng)一個鄉(xiāng)長也行;都不行,只有死。生于其后的孫權(quán),下屬都主張投降曹操,周瑜當(dāng)時直指要害:我們都可以投降,且可以謀得個“一官半職”,唯獨“主公”您不行。
可惜的是,一代“霸王”項羽至死都不明白這個道理,還怪“天”要亡他;事實上,亡項羽者,非劉邦也,實為項羽自己也。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在項羽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當(dāng)然,現(xiàn)代人如此評價項羽,有失“公義”;但是,早在項羽覆滅之前,甚至是在項羽“如日中天”之時,曾為項羽下屬的韓信,就對當(dāng)時被項羽追得如“喪家之犬”的劉邦分析過,預(yù)言過。
在劉邦被項羽“逼到”其封國都城南鄭(今陜西漢中東)不久,離隊出走的韓信被蕭何追回來后,劉邦立即找韓信談話,這個后來給劉邦打下三分之二江山的韓信,開門見山地對劉邦說,我以前在項羽手下干過,很了解項羽這個人是個什么樣子的人。
項羽快意的一生 篇2
好像任何一個英雄人物都逃不過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的鐵律,他們的功過是非,好像并沒有那么容易被歷史的黃沙掩埋。無論是史書還是影視劇,都會對他們的功過作出評價,或褒或貶,不一而足。然而,無論如何項羽都始終是最特別的那一個。在浩瀚的歷史煙塵中,他好像永遠(yuǎn)都那么璀璨,那么奪目。世人對他的評價千千萬萬,但最終,也就只能凝聚成那一句“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惋惜罷了。
起兵反秦之初,人們對于項羽的行為大多持贊賞態(tài)度。此時的他,整個人給人的感覺都是英勇善戰(zhàn),英明睿智的。這時的他,把自己的位置擺的很正。雖然,此時的他,已經(jīng)拉起了一只反抗秦朝暴政的大隊伍了,但是,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并沒有足夠的影響力,能夠讓天下的人都追隨自己。于是,聰明的他便想到了推舉楚國貴族為首領(lǐng)的方法,如此一來,便能夠輕易博得楚國百姓的好感了。這對于他的反秦大業(yè)來說,無疑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實上,他的這一招收買人心,也確實用得十分成功。
如果,他能夠一直保持這樣一顆清醒頭腦的話,那么,他一直以來所謀劃的大業(yè)也未必不能成功。可是,他始終還是太過年輕了,少年得志,終究還是為他添了幾分浮躁的氣息。年少輕狂,大概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通病,優(yōu)秀如項羽,同樣免不了這個毛病。一場場戰(zhàn)役的勝利讓他開始自我膨脹了,漸漸地,他已經(jīng)沒有起事之初的步步為營和謹(jǐn)小慎微了。
項羽快意的一生 篇3
都知道,《史記》中有大量的筆觸描寫項羽的勇武,如《項羽本紀(jì)》中:“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最后,陷于大澤之中時,他仰天長嘆:“吾起兵至今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dāng)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但此時,他卻開始變得狂躁蠻橫,漸漸不把楚王放在眼里。
因為,在他看來:楚王的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如果沒有自己又哪來今日的楚王呢?
于是,他開始不滿足屈居于楚王之下,于是,他開始無限制的往自己手中增加權(quán)利的籌碼。他走得最壞的一步棋,大概就是分封諸王了。歷朝歷代,每個皇帝無一不是想著加強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以鞏固中央集權(quán)。而他卻偏偏為了架空楚王,想出分封諸往的昏招。如果,不推行這個分封諸王的政策的話,他后來的處境也就不會這么被動。
他大封天下的名單一公布,那真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幾家氣的要拆樓,幾家舉刀要報仇啊!”總而言之,他的這一舉動不但沒起到籠絡(luò)人心的作用,還大大消弱了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更甚者,因為分封不均而得罪了不少人。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他這樣的行為無疑就是自掘墳?zāi)沽T了。他分封天下的舉動,造成的最直接的歷史影響,那就是拉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
項羽快意的一生 篇4
如果不是他自己作死,分封諸王的話,又哪有劉邦什么事呢?但是,偏偏他自己作死,來了這么一出,給了劉邦可乘之機(jī)。如果說,分封天下暴露了他是一個政治低能兒的事實,那么,后來還有許多更加讓人無語的事情。他為了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分封天下,那他就好好分吧,可是,他偏偏不這么做,反而,隨著自己的性子亂來一通,只圖自己高興。
這其中,最出名的大概就是他將齊王田福封了個膠東王,之后,再將原本的齊國將軍田都封為了齊王。這奴不奴主不主的分封,不是擺明了欺負(fù)人嘛,如此一來,原本的齊王田福哪能善罷甘休,他動不了你項羽,還動不了自己原本手上的一個將軍嗎?自然,沒過多久田都就被干掉了,而齊國也再次回到了齊王田福的手中。
經(jīng)此一事,二人自然也就水火不容了。于是,各地藩王造反,也由此拉開了序幕。可以說,如果不是項羽的糊涂舉動,藩王也不至于造反。更何況,他的這些荒唐舉動,讓他一步步失盡了人心,同時,也為劉邦提供了一個收買人心的大好時機(jī)。最終,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他自然不是劉邦的對手,也就只能落得自刎烏江,被人分尸的悲慘結(jié)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