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教學設計(優(yōu)秀9篇)》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余曰 一作:予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本文是可愛的編輯給家人們整理的《秋聲賦》教學設計(優(yōu)秀9篇)。
秋聲賦 篇1
一、教師激趣導入
時日匆匆,風寒如雨,雨寒如風。人心總是不耐風雨,坐聽窗外風音雨韻綿綿不絕,牽引出多少載不動、卸不去的沁涼透骨的秋情。秋風秋雨,秋花秋月曾引發(fā)多少古今文人墨客書寫下一行行或凄清或優(yōu)雅的文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由“秋聲”而引發(fā)的一段流傳千古的文思――《秋聲賦》(板書課題、作者)
二、討論學習內容
作為文言文,哪些內容是必學的?學習的基本順序是怎樣的?
每人獨立思考,在備用紙上列出幾個關鍵詞,然后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識;之后教師隨機抽點小組內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識。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繼續(xù)促進學習共識的形成(可能與學生意思相近,但用詞會有差異):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學內容有兩個,一個是“文”,一個是“言”?!拔摹焙汀把浴睉撓葘W哪個?應該先“言”后“文”,因為字詞句的意思正確理解了,才能順利地學習其作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詞句的音和義的理解;“文”包括表達的內容和表達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個學習板塊,一是“言”的字詞音義,二是“言”的句子意義,三是“文”的表達內容,四是“文”的表達形式。
三、介紹學習方法
淺易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主要有兩個,一是自主誦讀,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誦讀中疏通整理,進而自主獲得,獨立過關。在此基礎上,聽取同學和老師的發(fā)言,從中獲得啟發(fā),深化自己的學習。同時,每誦讀一次,就要讓自己對課文再熟悉一步;經歷四次誦讀后,就能開口背誦。
討論學習內容、介紹學習方法,體現(xiàn)了“把人當人、自主成長”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蛟S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不太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和差距,但學生思考、討論的過程,就是喚醒他們自主學習意識的過程,也是讓他們意識到教師把他們當做學習主人的過程;而學生思考、討論的結果,則讓他們懂得了文言文該學什么、怎么學。以后他們離開教師也就能獨立學習了?!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也要求:“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于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不斷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p>
四、一讀,梳理“言”的字詞音義
學生先自主誦讀和梳理。誦讀前教師先引導,介紹任務、要求和時間:請每人獨立誦讀課文,邊誦讀邊梳理字詞的音和義,一個也不放過,每個都要過關;邊看課文邊注意下面的注解,沒有注解的隨時查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從它原有的義項中查找答案,再適合參閱手頭資料;還是不懂的先用鉛筆做上記號;時間12分鐘左右。
梳理結束后,每人出兩三個字詞音義的題目,考考全組同學,在檢測中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最后教師檢測。在全體學生都認為已掌握了字詞的音和義后(讓學生自主舉手示意),教師將課前準備好的測試題通過多媒體亮出,要求解釋括號前的字詞音義,全體學生一起開口說或一起動筆寫。檢測一遍后教師再亮出括號內的答案,邊亮邊通說一遍,以強化印象,加深記憶。本文共有四段,為保證學習效果,將依次進行,逐段過關。下面只是樣例——
題1:字音
悚(song)、淅(xi)瀝(li)、鏦(cong)、錚(zheng)、砭(bian)、縟(ru)、渥(wo)、黟(yi)、戕(qiang)
題2:字詞
悚然(驚懼的樣子)、淅瀝(細雨聲)、蕭颯(形容風聲)、砰湃(同“澎湃”,波濤洶涌的聲音)、鏦鏦錚錚(金屬相擊的聲音)、明河(銀河)、狀(情狀)、慘淡(黯然無色)、日晶(日光明亮)、栗冽(寒冷)、砭(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這里引申為刺的意思)、綠縟(碧綠繁茂)、拂(掠過,拂拭)、余烈(余威)、兵象(征伐之象)、搖(搖落,損耗)、精(精神,精氣)、渥然丹者(指紅潤青春的面容)、黟然(烏黑的樣子)、星星(指點點白發(fā))、戕賊(殘害)……
題3:虛詞
嘆詞:異哉!噫嘻悲哉!嗟呼!
1.而
(1) 連詞,表修飾。 悚然而聽之/童子莫對,垂頭而睡
(2) 連詞,表承接。 木遭之而葉脫/物過盛而當殺
(3) 連詞,表并列。 忽奔騰而砰湃
2.者
(1) 代詞,“有……者”為固定結構。 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有……的東西”)
(2) 代詞,“所以……者”為固定結構。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 “……的原因”)
(3) 代詞。 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的面容)
3.之
(1)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蓋夫秋之為狀也
(2) 助詞,的。 乃其一氣之余烈
(3) 代詞。 木遭之而葉脫(代秋聲)
4.其
(1)第三人稱代詞。 其觸于物也(代“秋聲”)/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代“它們”)
(2) 領屬性定語。 其意蕭條(,譯為“它的”)
題4:詞類活用
(1) 名詞作狀語。 歐陽子方夜讀書(在夜間)
(2) 名詞用作動詞。 天之于物,春生秋實(結果實)
(3) 動詞使動用法。 百憂感其心(使……有感觸)
(4) 形容詞使動用法。 萬事勞其形(使……受勞苦)
題5:古今異義
(1)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古義:清朗明秀 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條理
(2) 其色慘淡
古義:黯淡無色 今義:今多形容“蕭條”和“苦費心力”
(3)物過盛而當殺
古義:必然衰敗 今義:應當殺害
(4)有動于中
古義:內心 今義:方位名詞
(5)黟然黑者為星星
古義:形容鬢發(fā)花白 今義:星;比喻細小的、分散的點兒或別的東西
五、二讀,梳理“言”的句子意義
學生先自主誦讀和梳理。誦讀前教師先引導,介紹任務、要求和時間:請以句子為對象,邊誦讀邊梳理,將全文翻譯一遍;逐字逐句依次翻譯過來,不能漏譯或跳譯,不放過任何一個字詞;以直譯為本,忠實于每個字詞的固有意思,不能想當然;語句不通順或不完整時,可適當加上字詞,但加上去的要用括號標示;無法直譯時可意譯,意譯盡量要保留原來的意思;無法解決時才可參閱手頭資料,還是無法解決的用鉛筆做上記號;時間8分鐘左右。
梳理結束后,每人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疑難,小組不能解決的參與全班交流,主動提問,主動解決,直至一一過關。
然后小組檢測,每人出兩三個句子翻譯,考考全組的同學,在檢測中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最后教師檢測。在全體學生都認為已掌握了句子的意義后(讓學生自主舉手示意),教師將課前準備好的句子翻譯題通過多媒體亮出,全體學生一起開口說或一起動筆寫。檢測一遍后教師再說一遍,并隨時解釋翻譯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樣例——
1.判斷句
(1)是謂天地之義氣(直接表判斷)
(2)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乃”表判斷)
(3)此秋聲也(“也”表判斷)
(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斷)
(5)商,傷也(“也”表判斷)
(6)夷,戮也(“也”表判斷)
2.疑問句
(1)此何聲也(疑問代詞“何”,表疑問)
(2)胡為而來哉(疑問代詞“胡”與語氣詞“哉”,表疑問)
(3)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爭榮(疑問詞“奈何”,表反問)
(4)亦何恨乎秋聲(疑問詞“何”,表反問)
3.倒裝句
(1)胡為而來哉(為胡,賓語前置)
(2)有動于中(于中有動,狀語后置)
六、三讀,梳理“文”的表達內容
學生先自主誦讀和梳理。誦讀前教師先引導,介紹任務、要求和時間:請認真誦讀課文,邊誦讀邊自主梳理。
清人吳楚材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說:“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tài)百出”。下面我們就欣賞這篇千古美文,看看歐陽修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形色宛然的。說說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秋聲的。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級要求逐級提升);隨時在備用紙上寫下來,細化、深化自己的學習;時間10分鐘左右。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并相互評判,說說達到了三級要求中的哪一級,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師隨機抽點,全班同學隨時插話,即時評判。
教師準備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話總說就是摹秋之聲、繪秋之狀、議秋之氣最后抒秋之嘆。課文第一段“初淅瀝以蕭颯…… 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風雨聲、波濤聲、金屬撞擊聲、夜行軍的人馬聲等,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秋的色、容、氣、意四個方面來描繪秋狀的;歐陽修由感自然而嘆人生,想到人事憂勞甚于秋的肅殺,不禁一聲長嘆,“奈何以非金石之質,
在此基礎上,讓每人對本文的內容,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或說說感想,或說說評價,或說說疑問;但都要真誠、深刻、新穎(三個要求逐級提升)
七、四讀,梳理“文”的表達形式
學生先自主誦讀和梳理。誦讀前教師先引導,介紹任務、要求和時間:請認真梳理語言表達的形式和技巧,欣賞作者的表達之美;通過梳理說說本文在表達技巧上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表達效果;結合具體的語句,形成個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圓其說,二要盡可能細致、深入;邊梳理邊在備用紙上寫下關鍵詞句,細化、深化自己的學習;時間10分鐘左右。
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鐘,不超過2分鐘。然后推選出小組代表向全班介紹。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給學生啟發(fā)——
本文有三個特色:
①大量運用比喻。文章通過形象的比喻,使無形、無色的秋聲,成為可聽、可見、可感的具體、生動的自然現(xiàn)象,表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像聲、狀物和駕御語言的能力。
例如: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
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②以景物喻人。以秋聲使無情的草木“摧敗零落”,比喻人生坎坷、憂愁勞頓使有情之人衰老、頹唐。把秋聲、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貼切。以景抒情,情與景泯和無間,使文章達到了優(yōu)美、和諧、深刻感人的境界。
例如: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物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
③駢散結合。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運用長短不齊的句子,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變得散文化,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
例如: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八、美讀成誦
在前面四次誦讀的基礎上,換一種讀的方式;全班齊讀。在齊讀中讀出感受,讀出享受,讀出對內容的理解和形式的領悟;同時讀出氣勢,讀出氛圍,把課堂學習氣氛推向高潮。然后現(xiàn)場背誦,并現(xiàn)場默寫。
九、了解作者及寫作特點
教師綜合相關資料,現(xiàn)成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作者及寫作特點,深化學習,提升認識——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別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喜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編定的《歐陽文忠公文集》153卷,約百萬言。另外,史學著作有奉詔與宋祁等合作編著的《新唐書》,并有他自己編纂的《新五代史》74卷?!肚锫曎x》被公認為是寫秋的經典。文章都是作者心靈的再現(xiàn),其實,歐陽修寫《秋聲賦》也是由原因的。本文寫于作者53歲時。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郁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于懷,讓作者此時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又加上這一年的秋天又如期而至。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jié)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十、學生自主總結
下課前,每人用一句話來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或學習啟示。要求總結收獲準確、全面,總結啟示深刻、獨到。先在學習單上寫下來;時間2分鐘左右。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相互交流,相互完善,形成基本共識。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發(fā)言,說說本組的基本共識,邊說說自評和互評,形成班級的基本共識。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總結,繼續(xù)提升學生的認識,與學生分享,并讓學生評價:;《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恒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tǒng),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chuàng)新。 更應該提到的,應是《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現(xiàn)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fā)展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十一、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篇目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同時“得益于課外”,需要課外閱讀。現(xiàn)在我向各位推薦兩類課外文章,一是評價《秋聲賦》的文章;二是歐陽修的其他文章。文章已經粘貼在班級語文學習的博客上,請直接打開閱讀,每篇讀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話感想或評論,同學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歐陽修《秋聲賦》閱讀答案閱讀譯文 篇2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把蕭森凄清的氣氛渲染得生動、優(yōu)美的藝術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著有《歐陽文忠公集》。
(2)、背景
本文寫于作者五十三歲時。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郁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于懷,讓作者此時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jié)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3)、文學常識——賦
賦是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語言上多鋪張藻飾,講究文采韻律;內容上多側重于通過極力描繪景物抒發(fā)作者的主觀感情。我們學過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和蘇軾的《赤壁賦》。
二、學習過程
〔一〕導入并檢查預習
選取一些描寫秋的佳句,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給加點詞語注音,并在文中標注到位。
悚(sǒng)然 蕭颯(sà) 鏦(cōng)鏦錚(zhēng)錚 砭(biān)人肌膚 載戕(qiāng)賊
活動單
(二)重點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忽奔騰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濤洶涌的聲音)
2、古今異義
如赴敵之兵(兵,古義;軍隊。今義:士兵。)
金鐵皆鳴(金鐵,古義;兵器。今義;金屬名)
3、詞類活用
歐陽子方夜讀書(名詞作狀語) 春生秋實 (名詞作動詞,結果實)
4、文言句式
胡為而來哉?(胡……哉:疑問句式,為什么 呢)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來。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奈何:固定句式,為什么。)
二、探究思考:
1,第一自然段是描寫的什么?再把這些句子讀一讀,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寫出秋聲的?
明確;秋聲 比喻的方法
2、作者對秋聲的摹寫,是用一連串的比喻借有形之聲寫無形之聲的妙處,這些妙處何在?
明確;用一連串的比喻把秋聲比作“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銜枚疾走”的人馬聲,通過這些恰當?shù)谋扔靼央y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聽”的過程寫秋聲,由“初”到“忽”,再到“觸于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tài)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 4、這兩小節(jié)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是什么?分別有什么作用?
3,如果說第一段是寫的秋之聲,那么第二段寫的又是什么呢?朗讀并討論一下,如何來概括這一段的主要內容。
明確;對秋狀的描繪和對秋氣的議論
4, 此部分怎樣來寫秋之狀的呢?
明確;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描繪出了秋狀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鮮明圖畫,其中色、容為實,氣,意為虛,手法是由實入虛,而對秋狀的描繪,正是為了烘托秋聲的“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在寫秋之狀,接下去作者寫道:“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可見作者寫秋狀其實是為了寫秋聲的由來,寫出了秋聲悲的特點。接著作者用“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慨,從中看出秋的肅殺。
如果說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寫秋之狀,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議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肅殺
5,朗讀第3節(jié),思考:宋人寫文章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特點那就是:有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歐陽修會不會只是為寫秋聲而寫秋聲呢?,那么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人生感悟呢?
明確:人生的憂慮煩惱、勞頓困乏會耗損人的經歷。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
人應該知足常樂,不要與人爭榮。
這一段,作者聯(lián)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明確此段是本文主旨所在。
補充資料:歐陽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辭去開封府尹的職務,專心著述。這時的歐陽修,在政治上早已經歷了多次貶官,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于懷,正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在《秋聲賦》中,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采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人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恒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tǒng),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chuàng)新。
檢測單
1.下列各組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D )
A.悚然(sǒnɡ)蕭颯(fēnɡ) 淅瀝(xī lì)
B.栗冽(lìn liè)吹拂(fú)肅殺(sù)
C.殺戮(lù)戕賊(qiānɡ)黟然(mò)
D.飄泊(bó)丘墟(xū)渥然(wò)
2.下列各組詞語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B )
A.禮上往來 秋高氣爽 皎潔 零落B.豁然開朗秋毫無犯 慘淡 煙霏
C.挺而走險 卓有成效 寂寥 蔥蘢D.豐富多彩 貽笑大方 凄切 針貶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C )?
A.①悚然而聽之②乃其一氣之余烈?
B.①此秋聲也②故其為聲也?
C.①其色慘淡②其氣栗冽?
D.①常以肅殺而為心②夷則為七月之律?
4.請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歐陽子方夜讀書 在夜里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 快速地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 小毛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憎惡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快
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 士兵
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戰(zhàn)爭
翻譯文中語句
(1)聞有聲自西南來者。
(2)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
(3)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豐樂亭游春 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游人不管春將盡,來往亭前踏落花。
這首詩寫了暮春怎樣的特征?游人對此懷著什么樣的情感?
課后作業(yè)
背誦名句
《秋聲賦》教學反思2
《秋聲賦》共3段,一段一課時,相對而言,時間上比較有余,學生能當堂掌握重點字詞及劃線句。
對于課文第2、3段的講解,我自己不太滿意。第二段第一個問題“齊讀第二段,找出作者對秋聲直接評價的語句”學生就回答不上來,通過舉例說明什么事直接評價,再讓學生回答。問題2、3(2.“為何秋聲令人感到悲、凄切?作者主要從哪方面來描寫秋聲的?”;3.課文是在寫“秋聲”,可這里卻寫“秋狀”,是否離題?)有點重復。對于第二段,學生未必是理解的。能否設計一個大的問題,去理清第二段的脈絡,再分小問題引導學生去理解?
第三段,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面對充滿肅殺之氣的自然之秋,作者又會產生怎樣的人生感悟呢?)時,多回答“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引導學生回答既然不該怨恨秋聲,那么應該怨恨什么呢?或者說到底是什么殘害了自己?學生回答“百憂感其心……憂其智之所不能”,其實已經找到答案了,我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他們就沉默了,前面應該再多些鋪墊,讓多數(shù)學生能回答出“人事憂勞”。
秋聲賦 篇3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把蕭森凄清的氣氛渲染得生動、優(yōu)美的藝術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著有《歐陽文忠公集》。
(2)、背景
本文寫于作者五十三歲時。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郁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于懷,讓作者此時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jié)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3)、文學常識——賦
賦是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語言上多鋪張藻飾,講究文采韻律;內容上多側重于通過極力描繪景物抒發(fā)作者的主觀感情。我們學過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和蘇軾的《赤壁賦》。
二、學習過程
〔一〕導入并檢查預習
選取一些描寫秋的佳句,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給加點詞語注音,并在文中標注到位。
悚(sǒng)然 蕭颯(sà) 鏦(cōng)鏦錚(zhēng)錚 砭(biān)人肌膚 載戕(qiāng)賊
活動單
(二)重點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忽奔騰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濤洶涌的聲音)
2、古今異義
如赴敵之兵(兵,古義;軍隊。今義:士兵。)
金鐵皆鳴(金鐵,古義;兵器。今義;金屬名)
3、詞類活用
歐陽子方夜讀書(名詞作狀語) 春生秋實 (名詞作動詞,結果實)
4、文言句式
胡為而來哉?(胡……哉:疑問句式,為什么 呢)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來。。。。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奈何。。。。:固定句式,為什么。。。。)
二、探究思考:
1,第一自然段是描寫的什么?再把這些句子讀一讀,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寫出秋聲的?
明確;秋聲 比喻的方法
2、作者對秋聲的摹寫,是用一連串的比喻借有形之聲寫無形之聲的妙處,這些妙處何在?
明確;用一連串的比喻把秋聲比作“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銜枚疾走”的人馬聲,通過這些恰當?shù)谋扔靼央y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聽”的過程寫秋聲,由“初”到“忽”,再到“觸于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tài)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 4、這兩小節(jié)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是什么?分別有什么作用?
3,如果說第一段是寫的秋之聲,那么第二段寫的又是什么呢?朗讀并討論一下,如何來概括這一段的主要內容。
明確;對秋狀的描繪和對秋氣的議論
4,此部分怎樣來寫秋之狀的呢?
明確;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描繪出了秋狀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鮮明圖畫,其中色、容為實,氣,意為虛,手法是由實入虛,而對秋狀的描繪,正是為了烘托秋聲的“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在寫秋之狀,接下去作者寫道:“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可見作者寫秋狀其實是為了寫秋聲的由來,寫出了秋聲悲的特點。接著作者用“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慨,從中看出秋的肅殺。
如果說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寫秋之狀,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議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肅殺
5,朗讀第3節(jié),思考:宋人寫文章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特點那就是:有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歐陽修會不會只是為寫秋聲而寫秋聲呢?,那么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人生感悟呢?
明確:人生的憂慮煩惱、勞頓困乏會耗損人的經歷。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
人應該知足常樂,不要與人爭榮。
這一段,作者聯(lián)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明確此段是本文主旨所在。
補充資料:歐陽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辭去開封府尹的職務,專心著述。這時的歐陽修,在政治上早已經歷了多次貶官,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于懷,正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在《秋聲賦》中,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采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人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恒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tǒng),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chuàng)新。
檢測單
1.下列各組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D )
A.悚然(sǒnɡ)蕭颯(fēnɡ) 淅瀝(xī lì)
B.栗冽(lìn liè)吹拂(fú)肅殺(sù)
C.殺戮(lù)戕賊(qiānɡ)黟然(mò)
D.飄泊(bó)丘墟(xū)渥然(wò)
2.下列各組詞語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B )
A.禮上往來 秋高氣爽 皎潔 零落B.豁然開朗秋毫無犯 慘淡 煙霏
C.挺而走險 卓有成效 寂寥 蔥蘢D.豐富多彩 貽笑大方 凄切 針貶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C )
A.①悚然而聽之②乃其一氣之余烈
B.①此秋聲也②故其為聲也
C.①其色慘淡②其氣栗冽
D.①常以肅殺而為心②夷則為七月之律
4.請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歐陽子方夜讀書 在夜里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 快速地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 小毛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憎惡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快
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 士兵
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戰(zhàn)爭
翻譯文中語句
(1)聞有聲自西南來者。
(2)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
(3)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豐樂亭游春 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游人不管春將盡,來往亭前踏落花。
這首詩寫了暮春怎樣的特征?游人對此懷著什么樣的情感?
課后作業(yè)
背誦名句
秋聲賦 篇4
課前預習學案
一、 預習目標
1、 知人論世,回憶有關歐陽修的內容,了解本文寫作背景。
2、 學習文章用各種手法,將無形的秋聲寫的具體可感的寫作特點
二、 預習內容
1、走進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境貧困,讀書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后以右正言(諫官)充任知制誥(主管給皇帝起草詔令)。由于上疏為先后被排擠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韓琦、富弼等名臣分辯,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又知揚州、潁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晚年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贈太子太師、謚文忠。
歐陽修繼承唐代韓愈“文以載道”的精神,發(fā)揚唐代古文運動傳統(tǒng),被公認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散文、詩詞、史傳等方面都有較高成就,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對后世影響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秋聲賦》作于嘉祐四年(1059),歐陽修時年53歲,這是他繼《醉翁亭記》后的又一名篇。它駢散結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范。
2、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作者五十三歲時。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郁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于懷,讓作者此時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jié)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1、 復習學過的有關于秋天的詩句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
(《秋詞》【唐】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文言知識整理
一、找出句中通假字
1、 忽奔騰而砰湃
2、 有動于中
二、古今異義
1、如赴敵之兵
2、天之于物,春生秋實 3、金鐵皆鳴
三、一詞多義
1、既 物既老而悲傷 將軍既帝室之胄
既克,公問其故 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2、金 金鐵皆鳴
于行用金
請獻十金
3、及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
其賢不及孔子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課內探究部分
學習目標:
1、理解作者多種手法摹寫秋聲,化抽象為形象,化虛為實的方法。
2、理解作者在描寫中融入的感情
學習過程:賞讀,探究文本
1、探究一:通過研讀文本,理解作者多種手法摹寫秋聲,化抽象為形象,化虛為實的方法。
(1)課后練習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說:“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tài)百出?!闭堈務剼W陽修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寫的具體可感的?
①、讀課文第一段,首先從文中找到具體描寫“秋聲”的語句,再加以分析。(讓學生分組找出具體語句)
②、這幾句話向來為人稱道,把一個無形的秋聲寫的惟妙惟肖。大家快速朗讀,前后位組成一個小組比賽背誦。(形成一個互相競爭的局面,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③、思考一下,這幾個句子運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對于表現(xiàn)秋聲有什么好處呢?
(2)文本第二段
①、課文第二段有沒有寫到“秋聲”呢?快速閱讀,并回答描寫秋聲的語句
②、這段文字在具體寫到這句有關秋聲的特點以前,先寫了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③、大家再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作者沒有直接寫秋之聲,而運用這么多的筆墨來寫秋之狀呢,是不是離題了?(學生讀課文,分組討論并回答)
④、下面的一小段文字,似乎是對秋之狀的再次引申寫到春夏之交的草木之色,然后有些秋風過后的草木蕭條之色,這里前后草色之變,又是運用的什么手法呢?
⑤、文章寫至此,我們已經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蕭條。但是作者還嫌不夠。大家來看,接下來作者又從哪幾方面來寫秋的?這里講到“五行”“時令”“樂音”,看起來非常雜亂,但是最終呢卻都能歸結到秋聲上面,這種看似漫無目的,類似于意識流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么修辭手法呢?
小結:
2、探究二:文章主題思想(第三段)
宋人寫文章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特點那就是:由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歐陽修會不會只是為寫秋聲而寫秋聲呢?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人生感悟呢?(分小組自行翻譯討論,最后老師總結)
3、“童子”這一人物在文中較為有趣,“我”一番感慨之后,發(fā)現(xiàn)他“垂頭而睡”。是分析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反思總結:
1、 寫出自己在這一節(jié)課上的收獲以及自己的表現(xiàn)。
2、 背誦課文第一段中描摹秋聲的句子。寫下自己學完此文的感想。
當堂檢測與鞏固提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蕭颯( ) 錚錚( ) 針砭( )
寂寥( ) 悚然( ) 戕賊( )
2.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 )
a.山原曠其盈視 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
b.木遭之而葉脫 酌貪泉而覺爽
c.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 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d.蓋夫秋之為狀也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3—6題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 ;夷,戮也, 。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黝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3.請在橫線補上空缺的句子。
4.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蓋夫秋之為狀也 情狀 b.煙霏云散 消散
c.豐草綠縟而爭茂 繁茂 c.物即老而悲傷 傷心
5.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
(2)其所以催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
課外提升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戲 答 元 珍
歐 陽 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xiāng)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6.詩中哪些句子寓情于景,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慨?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7—8題。
玉 樓 春
歐陽修
別后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7.歐陽修字永叔,號 ,是 朝代的文學家、史學家。
8.后人在評價歐陽修這首詞時認為,本詞在對人物內心的思想感情的揭示上極具特色,“字字沉著,句句推進,如剝筍抽繭,逐層深入”。請問詩人在詞中著力渲染了怎樣的感情?又是怎樣逐層渲染這份感情的?
高考鏈接
9.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柯靈對微型小說的創(chuàng)作要領有如下形象的比喻:
(微型小說)“關節(jié)處一著棋活,妙手成春;結穴處臨去秋波那一轉,令人低回不盡?!?/p>
請你將柯靈的話用平易樸實的語言重新表述。(不超過40個字)(XX高考江蘇卷)[
10.在“沙礫”、“星星”、“蠟燭”中任選一種,仿照下面《溪流》的格式,寫一組句子。
溪流
沒有江河奔騰的浪花,
也沒有大海壯闊的波瀾,
但山石間的那點叮咚
是你歡快的旋律。
《秋聲賦》學案的答案
預習學案部分的答案
課內探究部分
①、明確:文章第一段“初淅瀝以蕭颯”至“但聞人馬之行聲”。
③、明確:運用比喻手法,聲色渲染,為我們營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異哉”的動人心魄的秋聲圖(可以讓學生按照原文翻譯來描繪一下這幅畫面:這秋聲剛開始像淅瀝蕭颯的細雨,忽然變得像澎湃的波濤,讓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場面。又把它比喻成銜枚疾走的赴敵之兵,讓人想象到行軍隊伍那種雖無號令卻又急驟前行的場面,似乎能聽到行軍腳步的“唰唰”聲。)
(2)明確: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
②、明確:先寫“秋之狀”; 色,容,氣,意四個方面。
③、明確:不是離題。理由如下:
a.為寫秋聲做一個鋪墊, 使寫秋聲的筆觸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聲”更為形象而有聲勢,是通過寫秋天的悲涼,來表現(xiàn)秋聲的悲,是烘托的寫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昂嫱小笔峭ㄟ^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④、明確:對比。用前后色差之大來顯示秋風的蕭殺之力度。
⑤、明確:“夫秋”至“物過剩而當殺”。聯(lián)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別從幾個方面來闡述秋蕭條、傷夷的本質屬性——“常以肅殺而為心”“物過剩而當殺”。
小結:這樣,作者就運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鋪墊烘托手法,聯(lián)想想象以及對比的手法,從秋之聲、秋之狀、秋之性幾個方面來描繪了秋的肅殺。而“秋之聲”始終是描寫的核心。
2、探究二:明確: a、人生的憂慮煩惱、勞頓困乏會耗損人的經歷。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
c、人應該知足常樂,不要與人爭榮。
這一段,作者聯(lián)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3、從文章第一段童子的答復中可知他是一個對生活感知尚不深刻、單純的少年,所以文末出現(xiàn)“童子莫對,垂頭而睡”的場景也不足怪了。同樣是對“秋聲”,“我”與“童子”二人卻有截然不同的反映,作者蓄積已久的深沉苦悶和悲涼沒有人能理解?!巴幽獙?,垂頭而睡?!蔽ㄓ兴谋诘南x鳴,與“我”一同嘆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涼:秋風呼號,秋聲凄切,長夜漫漫,蟲聲唧唧,悲憤郁結,無可奈何,只能徒然嘆息。
當堂檢測與鞏固提高
1、略 2.b 3.略 4.a
5.原來這是秋天的風聲呀,它怎么突然就來了呢?
它用來摧敗花草使樹木凋零的,便是一種肅殺之氣的余烈。
6.詩的前兩句“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意為夷陵山城,地處邊遠,山重水隔,雖然已是二月,卻依然春風難到,百花未開。
這表面上是在交代作詩的時間、地點和山城早春的氣象,實際上是在抒發(fā)自己山居寂寞的情懷?!按猴L不到天涯”,暗喻皇恩不到,透露出詩人被貶后的抑郁情緒。
7.醉翁 宋代
8.①詩人在詞中著力渲染了妻子對夫君思念的愁苦之情
②作者由分別---遠別---無音信---夜聞風竹---尋夢不成---燈又燼,自外及內、從現(xiàn)實到幻想又回到現(xiàn)實,使用“風吹竹”“燈又燼”借景抒情,一層層將愁苦之情渲染得深刻、凄絕。
9.關鍵地方寫得生動就滿篇生色;結尾點題處應委婉含蓄,意味深長。
10.略 (①符合“沒有……,也沒有……,但……是……”的格式?!、谝斜容^。?、壅Z句通順。)
歐陽修《秋聲賦》閱讀答案閱讀譯文 篇5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把握文言知識點。
2、文初步感知課文,了解秋聲的特色。
3、通過文本研習,了解文章結構,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文本研習,了解文章結構,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方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上課之前先請同學們欣賞一組秋天的圖片。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無邊落木蕭蕭下,是霜冷長河,是枯葉飄零眾芳搖落(幻燈片)的季節(jié),愁是秋天的心(幻燈片),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進歐陽修聽聽他的秋聲(幻燈片)。
二、初讀課文 了解文意(自由朗讀幻燈片8)
翻譯(開火車的方式回答,這樣確保從第二個同學開始沒有問題)
竦然而聽之 驚恐地聽
初淅瀝以蕭颯 初起時像淅淅瀝瀝的細雨帶著蕭颯的風聲
銜枚疾走 口里銜枚快跑
但聞人馬行聲 只聽到人馬的行聲
煙霏云斂 煙氣濃重,云霧聚集
其氣栗冽 他的氣溫寒冷
豐草綠縟 豐茂的草地碧綠繁盛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
秋風之所以能夠摧折草木使其零落,那是因為秋氣具有肅殺的余威。
于時為陰 在時令上屬于陰
于時用金 在五行中屬于金
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夷,就是殺,生物過于繁盛就會消減
渥然丹者 紅潤青春的面容
黟然黑者為星星 濃黑的頭發(fā)變成星星白發(fā)
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到底是什么使人受到傷害,又何必去怨恨秋聲。
秋聲賦 篇6
【教學目標】
1、文章用各種手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
2、作者在描寫中融入的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研讀文本,理解作者摹寫秋聲、化抽象為形象的方法
【教學方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燦爛,艷麗動人;夏天也是美的,熱情奔放,令人回味無窮。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難忘的。在中國的詩句中,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有哪些詩句是描寫秋的。比如本單元中學習的登高(唐?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雨霖鈴(宋?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描寫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蕭條的景象。那么,在歐陽修的筆下秋天又是怎樣一幅場景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下他的《秋聲賦》(板書題目)。
二、相關知識回憶與補充
1、賦:回憶“賦”作為一種文體,它的定義和特點。(可以結合學過的《阿房宮賦》和《赤壁賦》以及導學練內容提問一兩個同學)
2、歐陽修:回憶有關作者歐陽修的文學常識,請學生讀一下課下注釋,并作適當補充。
3、補充文題背景:本文寫于作者五十三歲時。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郁悶心情。就是在這種情緒驅動下,寫出了這篇以悲秋為主題的賦體散文。
三、研讀課文
探究一:本文寫作手法,通過文章的具體講解來感知文章化虛為實,多種修辭手法描寫秋聲的好處和作用
第一段: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把整篇文章進行了預習,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意思。這節(jié)課我們著重來探究幾個問題,加強對文章的理解。課后練習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說:“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tài)百出?!闭堈務剼W陽修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寫的具體可感的?(題目內容讓一個學生閱讀大家思考)
1、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大,同學們感覺無處下手,那我們首先從文中找到具體描寫“秋聲”的語句,再加以分析。(讓學生分組找出具體語句)
明確:文章第一段“初淅瀝以蕭颯”至“但聞人馬之行聲”
2、很好,找的很準確具體。這幾句話向來為人稱道,把一個無形的秋聲寫的惟妙惟肖。大家快速朗讀,前后位組成一個小組比賽背誦(提問:最好讓學生主動起來背誦,形成一個互相競爭的局面,提高課堂記憶效率。)
3、大家背誦的非常好,現(xiàn)在思考一下,這幾個句子運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對于表現(xiàn)秋聲有什么好處呢?
明確:比喻。具體可感,能夠讓人如同看到一幅畫面(可以讓學生按照原文翻譯來描繪一下這幅畫面:這秋聲剛開始像淅瀝蕭颯的細雨,忽然變得像澎湃的波濤,讓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場面。又把它比喻成銜枚疾走的赴敵之兵,讓人想象到行軍隊伍那種雖無號令卻又急驟前行的場面,似乎能聽到行軍腳步的“唰唰”聲。)
4、很好,這一段文字從秋風初起到秋風越來越大,運用比喻手法,聲色渲染,為我們營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異哉”的動人心魄的秋聲圖。
第二段:
這是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寫秋聲。第2段有沒有寫到“秋聲”呢?
1、快速閱讀,并回答描寫秋聲的語句。
明確: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
2、大家看一下這段文字在具體寫到這句有關秋聲的特點以前,先寫了什么?
明確:先寫“秋之狀”
3、寫秋之狀分別從那幾個方面來寫的?
明確:色,容,氣,意。
4、大家再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作者沒有直接寫秋之聲,而運用這么多的筆墨來寫秋之狀呢,是不是離題了?(這里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
明確:不是離題
a.為寫秋聲做一個鋪墊, 使寫秋聲的筆觸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聲”更為形象而有聲勢,是通過寫秋天的悲涼,來表現(xiàn)秋聲的悲,是烘托的寫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5、下面的一小段文字,似乎是對秋之狀的再次引申寫到春夏之交的草木之色,然后有些秋風過后的草木蕭條之色,這里前后草色之變,又是運用的什么手法呢?
明確:對比。用前后色差之大來顯示秋風的蕭殺之力度。
6、文章寫至此,我們已經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蕭條。但是作者還嫌不夠。大家來看,接下來作者又從哪幾方面來寫秋的?這里講到“五行”“時令”“樂音”,看起來非常雜亂,但是最終呢卻都能歸結到秋聲上面,這種看似漫無目的,類似于意識流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么修辭手法呢?
明確:“夫秋”至“物過剩而當殺”。聯(lián)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別從幾個方面來闡述秋蕭條、傷夷的本質屬性——“常以肅殺而為心”“物過剩而當殺”。
這樣,作者就運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鋪墊烘托手法,聯(lián)想想象以及對比的手法,從秋之聲、秋之狀、秋之性幾個方面來描繪了秋的肅殺。而“秋之聲”始終是描寫的核心。
探究二:文章主題思想
第三段:
宋人寫文章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特點那就是:有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歐陽修會不會只是為寫秋聲而寫秋聲呢?恩,不是,那么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人生感悟呢?這也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探究的第二個問題,請大家瀏覽第三段,用我們自己的語言,來對歐陽修的感悟做一下概括。(分小組自行翻譯討論,最后老師總結)
明確:a.人生的憂慮煩惱、勞頓困乏會耗損人的經歷。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
c.人應該知足常樂,不要與人爭榮。
這一段,作者聯(lián)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四、小結:文章到此才在童子的瞌睡狀態(tài)下結束,作者以對話開始,又以對話結尾,中間作者極力描寫渲染了秋風的蕭瑟,萬物的凋零:并且聯(lián)系人生,發(fā)出了世事艱難,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無形的秋聲,在作者的筆下卻形態(tài)可掬。
五、課后作業(yè):學習作者歐陽修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描寫夏日之景的文章。
六、板書:
秋聲賦
歐陽修
秋之聲:淅瀝蕭颯,奔騰澎湃。(比喻)
秋之狀:色、容、氣、意。 (鋪墊、烘托、對比)
秋之性:肅殺為心、傷戮為責。(聯(lián)想想象)
歐陽修《秋聲賦》閱讀答案閱讀譯文 篇7
1.教材地位與作用
《秋聲賦》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文以氣為主”版塊,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形象的語言準確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深沉的情感。千百年來引起后人無數(shù)共鳴。
2.教學目標
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學應以三維目標為中心, 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內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能力目標:深入解析詞人情感的豐富內涵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對古典散文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jù)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1) 理解并初步實踐文、質、哲三維文章學習法。
2) 理解并初步實踐起承轉合的基本寫作原理。
3) 研討文章主題的多義性。
4) 能從哲學、美學層面了解古人創(chuàng)作的一般規(guī)律。
秋聲賦 篇8
教學目標1、學習文本運用多種手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的特點,體會本文景、情關系。2、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發(fā)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深切感慨。說明本文抒寫的是作者在經歷了一些磨難之后的深刻感悟,但以“秋聲”為寄情之物。因此,本文的教學就先從對秋聲的描繪講起,從感受作者的情感入手,去體會本文即景抒情的特征;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采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入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對今人也有一定的啟發(fā)性,教學中要逐層深入,帶領學生去挖掘和體驗文章的主旨。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了解本文運用多種手法化抽象為形象地來摹寫秋聲的特點。難點:對作者具有個性特征的悲秋情感的理解。說明:《秋聲賦》作為千古名篇,它在“秋”的描寫方面運用的多種手法,從而化抽象味具像,并進而即景抒情,這是學習本文的切入點,也是本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在寫秋時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恒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tǒng),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chuàng)新。因此,結合具體的語言分析,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著重理解并深入分析作者區(qū)別于前人的情感特點,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 要求學生課前查閱歐陽修的資料,閱讀《醉翁亭記》。2. 了解“賦”的相關知識(賦是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語言上多鋪張藻飾,講究文采韻律;內容上多側重于通過極力描繪景物抒發(fā)作者的主觀感情。)1. 課前查閱歐陽修資料,選讀其散文,做讀書筆記。2、對賦這種文體有一個初步的了解。3、交流讀書筆記,初步形成對歐陽修散文的基本認識。通過課前的相關閱讀,使學生對歐陽修及其散文有所了解,并為深入研讀課文做好知識儲備,引發(fā)學生對人生憂勞的初步思考。設疑導學形成整體把握1. 要求學生通讀全文,找出自己翻譯的困難之處。2. 概括每段段意,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完成對文章的整體把握。1. 朗讀課文2. 課堂交流翻譯難句,以及有關文本的疑難問題。3. 圈劃關鍵語句和核心詞語,概括段意并闡述的理由。1. 把握常見的實詞、虛詞及句式,正確疏通全文,為后面深入學習打下基礎。2.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訓練學生的篩選質疑能力。深入研讀,探討文本精義1、作者“悚然”的原因是什么?2、秋聲是無形的,清代人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說:“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tài)百出?!敝赋鰵W陽修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寫的具體可感的?1. 學生齊讀第一段,師生交流重點語句的翻譯。2. 圈劃出作者“悚然”原因的語句。3. 作者運用哪些描寫方法寫秋聲的?體會賦的特點。(比喻。作者用化虛為實的手法,通過一連串的比喻,把秋聲比作“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以及“銜枚疾走”的人馬聲,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的具體可感。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聽”的過程寫秋聲,由“初”到“忽”,再到“觸于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動態(tài)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在語言上體現(xiàn)了賦的特點。)歐陽修寫作這篇賦,是內心情感的真實再現(xiàn),因此要理解這份真實的情感,就要讓學生走進文本,感受作者。第一、二個問題旨在引起學生的興趣;第三個問題則通過對重點語句的品讀領悟來深化對文本意義的理解。1從這些秋聲的“形象”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秋聲的什么特點?(“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奮發(fā)”)2、作者為什么沒有直接寫秋之聲,而運用這么多的筆墨來寫秋之狀呢,是否離題了?(不是離題 a.為寫秋聲做一個鋪墊, 使寫秋聲的筆觸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聲”更為形象而有聲勢,是通過寫秋天的悲涼,來表現(xiàn)秋聲的悲,是烘托的寫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昂嫱小笔峭ㄟ^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3、作者用刑官、兵象、陰陽五行、五聲六律等事物突出秋天的什么特點?( 突出秋對萬物的強大摧殘力量,說明萬物盛衰的自然之理。)4、作者通過描寫秋之狀與秋之義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氛圍?1. 學生散讀第二段,劃出突出秋聲特點的語句,注意關鍵詞語“故”的作用。2. 要求學生從分析表達方式上來解析本段文字,作者是如何描寫秋之狀與秋之義的?同時塑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本段對下文抒情做了鋪墊,所以對重點語句分析闡釋,由對作品氛圍的分析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1、面對充滿肅殺之氣的自然之秋,作者又會產生怎樣的人生感悟呢?篩選重要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a.人生的憂慮煩惱、勞頓困乏會耗損人的經歷。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c.人應該知足常樂,不要與人爭榮。 這一段,作者聯(lián)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所說的“這是一篇以悲秋為主題的賦體散文,抒發(fā)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的郁悶心情?!蹦闶欠裢膺@種看法?(從歐陽修的曲折生平和本文來看,我們從這篇文章中讀到的是歐陽修的一種超然情懷,但這種超然不同于那種從容地面對現(xiàn)實,襟懷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而是歷盡滄桑之后的一種透悟一種淡泊的心境。同時,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采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人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3、童子這個人物是否可有可無?1. 齊讀第三段,在準確翻譯的基礎上,探討文章的主旨。(在理解上學生可能有不同的見解,老師可做引導)2. 結合歐陽修的身世,恰當理解文章的要義。(歐陽修為人剛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歷盡艱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歲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張被貶夷陵;39歲再度因參與“慶歷新政”被貶滁州;48歲那一年,又被宦官誣陷,幾乎出知同州。他本來體弱多病,40歲就白發(fā)蕭疏了。雖然自至和元年開始結束貶謫外放的生活,重新獲得朝廷重用,官職也一路升遷,但長年的政治斗爭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這篇53歲時寫成的《秋聲賦》流露出了這種希望與世無爭,修身養(yǎng)性的思想。引入對作者的介紹,是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他的這種超然的思想。)3、學生結合第一自然段童子的表現(xiàn),體會他在文中的作用?引入他人的觀點,引發(fā)學生的思辨,培養(yǎng)他們自主閱讀和知人論世的分析、鑒賞能力,激發(fā)他們思考問題的深度。拓展總結形成深層理解1. 提問:當你的人生出現(xiàn)了不順時,我們該如何面對?2. 引入《醉翁亭記》體會不同的際遇不同的情感。1. 由課內走出去,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更深的理解本文。2. 引用同類作品加以比較,加深對本文主旨的理解。布置作業(yè)1積累文中的重要的實詞 虛詞及特殊句式,翻譯重要的語句。2 賞析寫秋之聲、秋之狀的句子,組織成文。課后構思成文,同學間互相交流。1基礎知識的積累,便于理解文章。2通過讀寫結合,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思路點撥
本課教學旨在讓學生領會作者將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具體可感的手法,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并從不同角度鑒賞文本,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及鑒賞能力。本文教學也可以采用誦讀法,反復誦讀,邊誦讀邊體會邊點撥,而不作過多的講解;也可以采用比較教學法,將本文與古人寫秋的詩文進行比較教學,從而把握本文在行文和表情達意上的獨特之處。練習舉隅1. 賞析文中描寫秋之聲與秋之狀的內容,組織成文。閱讀歐陽修的其他散文,從表現(xiàn)手法與表情達義的關系上作一點評。
秋聲賦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的藝術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3.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調動起自己已有的閱讀經驗和審美經驗,通過吟詠對文章進行鑒賞,從而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學素養(yǎng)。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的藝術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教學難點:
1.文本研習,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對文章的認識和體會。
2.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的藝術技巧。
教學方法:
反復閱讀、品味形成自己的認識。
講讀結合,學生自主探討,用評點法研習文本。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自古文人多悲秋,早在戰(zhàn)國時期,我國就有一位文人才子,抒發(fā)了秋的悲傷。
“宋玉悲秋”典故——“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九辨》
宋玉是抒發(fā)悲秋之情的第一人。后來很多文人不厭其煩地追隨“悲秋”的主題,抒寫宋玉式的悲涼,那么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筆下的秋是否有新穎之處。
(板書課題作者)
作者簡介(ppt)注釋1
二、自由朗讀課文
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同時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寫秋天的。
1.字音
悚(sǒng)然 蕭颯(sà) 鏦(cōng)鏦錚(zhēng)錚 砭(biān)人肌骨 戕(qiāng賊
2.釋詞義(見課文注釋)
3.通假字
忽奔騰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濤洶涌的聲音)
有動于中(中同衷,內心)
4.古今異義
如赴敵之兵(兵,古義;軍隊。今義:士兵。)
天之于物,春生秋實(天,古義;自然。今義:天空)
金鐵皆鳴(金鐵,古義;兵器。今義;金屬名)
5.詞類活用
歐陽子方夜讀書(名詞作狀語)
春生秋實(名詞作動詞,結果實)
6.文言句式
胡為而來哉?(胡……哉:疑問句式,為什么……呢)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來……的,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奈何……:固定句式,為什么……)
現(xiàn)在來回答一下,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寫秋天的?明確: 1—2節(jié)
三、研讀課文第一節(jié)
1.第一自然段是描寫的什么?
明確:秋聲
2.再把這些句子讀一讀,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寫秋聲的?
明確:比喻
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把秋聲比作“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銜枚疾走”的人馬聲,通過這些恰當?shù)谋扔靼央y以捉摸的東西變的具體可感(化虛為實的手法)。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聽”的過程寫秋聲,由“初”到“忽”,再到“觸于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動態(tài)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
從這些秋聲的“形象”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秋聲的什么特點?
明確:悲
四、研習第二節(jié)
1.第一段是寫秋之聲,那么第二段寫的又是什么呢?討論一下,如何來概括這一段的主要內容。
(提示:從表達方式上來看,我們可以把它分為2層)
明確:對“秋之為狀”的描繪和對秋的議論
2.第一部分是怎樣來寫秋之狀的呢?
明確: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描繪出了秋狀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鮮明圖畫,其中色、容為實,氣、意為虛,手法是由實入虛,虛實結合。
接下去作者寫道:“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可見作者寫秋狀其實還是為了寫秋聲,找出秋聲悲的緣由,烘托秋聲的“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
接著作者用“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慨,指出草木之所以摧敗零落是秋氣的余威所致,從中可以看出秋的肅殺之氣。引出下文。為什么說秋帶有肅殺之氣。
3.接下來我們看第二部分。作者舉了哪些與秋有關的事物?
明確:“夫秋,刑官也”到這一段結束,作者吸收前人種種說法,又運用駢偶句把秋與官制、陰陽、五行、音律等配屬起來,甚至用“傷”解釋“商”,用“戮”解釋“夷”,極力鋪張,突出秋對萬物的強大摧殘力量,寫出了秋聲中永恒的悲傷,為下文進入本文主題起了鋪墊作用。
如果說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寫秋之狀,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議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肅殺。
4.再一起把第二段朗讀一遍
五、研讀課文第三小節(jié)
1.朗讀
2.面對充滿肅殺之氣的自然之秋,作者又會產生怎樣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們一起來齊讀文章第三小節(jié)。
這一段是全文的題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轉而嘆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傷。這一段,作者在極力渲染秋氣對自然界植物摧殘的基礎上,著力指出,對于人來說,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植物的摧殘更為嚴重。所以文章的主旨句應該是?
明確:“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3.主題探討
對于這篇文章的主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所說的“這是一篇以悲秋為主題的賦體散文,抒發(fā)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的郁悶心情?!绷硪环N認為“同以往的許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無失意的惆悵,又無身世的感傷,體現(xiàn)了作者豁達超然的情懷?!蹦愀J同哪一種觀點?也可以結合我們以前學過的歐陽修的作品來談一談。討論三分鐘,然后告訴我你的觀點和理由。
明確: 剛才同學們各抒己見,談得都非常好,那么接下來大家聽聽我的看法:
我從這篇文章中讀到的是歐陽修的一種超然情懷,但這種超然不同于那種從容地面對現(xiàn)實,襟懷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而是歷盡滄桑之后的一種透悟一種淡泊的心境。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歐陽修的生平:
歐陽修為人剛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歷盡艱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歲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張被貶夷陵;39歲再度因參與“慶歷新政”被貶滁州;48歲那一年,又被宦官誣陷,幾乎出知同州。他本來體弱多病,40歲就白發(fā)蕭疏了。雖然自至和元年開始結束貶謫外放的生活,重新獲得朝廷重用,官職也一路升遷,但長年的政治斗爭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這篇53歲時寫成的《秋聲賦》流露出了這種希望與世無爭,修身養(yǎng)性的思想。
同時,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采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人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六。尾段
“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的具體意境是什么?
明確:第四段是全篇的結束,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只有秋蟲和嗚,襯托著作者悲涼的心境。結尾處秋蟲的和鳴,更襯出作者的感慨與孤獨。戛然而止的結尾,給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蟲唧唧中,讀者似乎也要同聲一嘆。
七。學生說一說本文的獨到之處。
明確:《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恒題材,但歐陽修從新的角度入手,雖承襲了寫秋肅殺的傳統(tǒng),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chuàng)新。
更應該提到的,應是《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注重駢偶鋪排以及聲律的賦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內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矯揉造作,已經走向沒落。歐陽修深明其中之弊,當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過頭來又為“賦”體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現(xiàn)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fā)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八。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秋聲賦
歐陽修
s1: 秋聲——比喻——悲
秋狀——虛實結合 烘托 秋聲
s2:
秋氣之肅殺
s3:文章主題——抒發(fā)人事憂勞的感慨。
s4:結尾——悲涼、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