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稱和藥效(最新10篇)》
中藥材的大學問源遠流長,中藥材的類型也是有許多,而不一樣的中藥材其作用也不一樣。那麼大伙兒對中藥材作用掌握嗎?中藥有哪些呢?中藥材在應用的情況下都有哪些作用與功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中藥名稱和藥效(最新10篇),您的肯定與分享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
利水滲濕藥 篇1
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澤瀉: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瀉熱。
薏苡仁: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
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
車前子:甘寒,歸腎肝肺經。利水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甘淡寒,歸胃膀胱經。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
海金砂:甘寒,歸膀胱小腸經。利尿通淋。
石韋:苦甘微寒,歸肺膀胱經。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苦微寒,歸肝胃經。利濕去濁,祛風除濕。 苦微寒,歸膀胱經。利尿通淋,殺蟲止癢。
瞿麥: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利水通淋,活血通經。
茵陳蒿: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清利濕熱,利膽退黃。
金錢草:甘淡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除濕退黃,利水通淋,解毒消腫。
木通: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利水通淋,瀉熱通乳。
通草:甘淡微寒,歸肺胃經。清熱利水,止癢。
地膚子:苦寒,歸膀胱經。清熱利水,止癢。
瀉下藥 篇2
攻下藥
大黃: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咸苦寒。歸胃大腸經。瀉下軟堅,清熱。 蘆薈:甘寒,歸肝大腸經。瀉下清肝,殺蟲。
番瀉葉:甘苦寒。歸大腸經。瀉下導滯。 潤下藥:
火麻仁:甘平,歸脾、大腸經。潤腸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歸大腸、小腸經。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祛風濕藥 篇3
獨活:辛苦,微溫。歸肝膀胱經。祛風濕,止痹痛,解表。
威靈仙:辛咸溫,歸膀胱經。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消骨鯁。
蛇:甘咸溫,有毒。歸肝經。祛風活絡,定驚。
木瓜:酸溫。歸肝脾經。舒筋活絡,除濕和胃。
秦艽:苦辛微寒,歸肝胃膽經。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
防己:苦辛寒,歸膀胱、腎脾經。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
五加皮:辛苦溫,歸肝腎經。祛風濕,強筋骨,利水消腫。
桑寄生:苦甘平,歸肝腎經,祛風濕,益肝腎,強筋骨,安胎。
草:苦寒,歸肝腎經。祛風濕,,通經絡,清熱解毒。
絡石藤:苦微寒,歸心肝經。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幾味中草藥好處大 宜家庭常備 篇4
中藥治病自古流傳至今,很多中藥的治病療效是西藥無法比擬的,尤其是以下13味中藥,是家庭必備中藥。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金銀花
1、中藥功效:
金銀花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2、防病好處:
對于咽喉腫痛、熱毒瀉痢等癥,用金銀花水煎代茶喝,1天后即可見效;寶寶身上出現(xiàn)熱痱,可用金銀花煎成濃濃的湯汁,用棉球蘸取汁液在患處輕輕地反復擦洗,1天后就會顯效。
二、菊花
1、中藥功效: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具有疏風清熱、解毒、明目等功效。
2、防病好處:
因熱傷風、肝火盛所致的頭暈頭痛、目赤腫痛等癥狀,可泡1杯菊花茶喝。
三、枸杞子
1、中藥功效:
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等功效。
2、防病好處:
家中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取寧夏枸杞子適量,用清水洗凈、烘干、打碎、分裝,每天取20克,分2次于空腹時服,2個月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停服其他中西藥;家中老人有夜間口干癥,可取枸杞子30克,用清水洗凈,于睡前嚼服,一般10天后即可見效;對于男性不育癥患者來說,可取枸杞子15克,用清水洗凈,于每晚嚼細咽下,2個月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適當戒房事。
四、薏米
1、中藥功效:
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清熱排膿等功效。
2、防病好處:
在濕氣較重的季節(jié)或地區(qū),可用薏米煮湯喝。
3、注意:
因薏米性微寒、偏涼,所以平時怕冷的陽虛體質者不宜長期服用
五、艾葉
1、中藥功效:
艾葉味苦、辛,性溫,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濕止癢、安胎的作用。
2、防病好處:
因風寒所致的咳嗽,可采用艾葉熏腳的方法,取艾葉適量,放入沸水中煎煮15分鐘,去渣取汁,把藥液倒入盆內,先熏后洗雙腳;當皮膚出現(xiàn)癤腫癥狀時,可取艾條1根,點燃一端,距患處3~5厘米進行熏灸,在熏灸過程中,艾條應以癤腫為中心緩慢旋轉,灸至癤腫及周圍皮膚出現(xiàn)明顯紅暈,患者感覺微燙為止,每日1次,每次10分鐘;經常胃痛的人,可取艾葉適量,洗凈、切碎,打入雞蛋一起攪拌均勻,在鍋里放入植物油,待油燒熱后將艾葉蛋液放入,炒至半熟,加清水適量煮沸即可,待溫度適宜時,渣水共服,每日3次。
六、陳皮
1、中藥功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調中、祛濕、化痰等功效。
2、防病好處:
對于咳嗽不止且痰液稀白的患者,可用陳皮泡水喝。
清熱瀉火藥 篇5
石膏:辛甘、大寒,歸肺胃經。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溫熱在氣分,肺熱咳喘)
知母:苦甘寒。歸肺胃腎經。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梔子:苦寒,歸心肺肝胃三焦經。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肝膽濕熱、)
夏枯草:苦辛寒。歸肝膽經。清肝火、散郁結、降血壓。
蘆根:甘寒,歸肺胃經。清熱生津,止嘔除煩。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清熱生津,清肺潤燥,消腫排膿。 淡竹葉: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清熱除煩、利尿。 清熱燥濕藥:
黃芩: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
龍膽草:苦寒,歸肝膽膀胱經。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苦參: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尿。
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甘苦寒,歸心肝經。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熱入營血、血熱妄行等熱?。?/p>
玄參:苦甘咸寒,歸肺胃腎經。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歸肝經。清熱涼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歸心肝胃經。清熱、涼血解毒。(血熱妄行吐血)
紫草:甘寒,歸心肝經。 www.bai huawen. 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清虛熱藥 篇6
青蒿:苦辛寒,歸肝膽腎經。退虛熱,涼血解暑,截瘧。
地骨皮:甘淡寒,歸肺肝腎經。涼血退蒸,清瀉肺熱。
白薇:苦咸寒,歸胃肝經。清熱涼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瘡。 銀柴胡:甘微寒,歸肝胃經。退虛熱,清疳熱。
胡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
辛溫解表藥 篇7
麻黃: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發(fā)汗、平喘、利水(外感風寒表實證)
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發(fā)汗解表、溫經通陽。(風寒濕痹、痰飲蓄水、胸痹)
紫蘇:辛溫,歸肺脾經。發(fā)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脾胃氣滯)
荊芥:辛微溫。歸肺肝經。去風解表,透疹療瘡,止血。
防風: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去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
羌活:辛苦溫,歸膀胱腎經。解表散寒、去風勝濕,止痛。
白芷:辛溫,歸肺胃經。解表去風,燥濕,消腫排膿,止痛。(陽明頭痛,寒濕帶下)
生姜:辛微溫。歸肺脾經。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胃寒嘔吐)
香薷:辛微溫。歸肺胃經。發(fā)汗解表,和中化濕,利水消腫。(陰暑、水腫、小便不利)
辛夷:辛溫。歸肺胃經。散風寒,通鼻竅。
藁本:辛溫;歸膀胱經。發(fā)表散寒,去風勝濕,止痛。
蒼耳子: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宣通鼻竅,去風濕,止痛
中草藥的歷史淵源 篇8
中草藥是各種中草藥中醫(yī)預防治療疾病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yī)區(qū)別于其他醫(yī)學的重要標志。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
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chuàng)醫(y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
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中草藥的醫(yī)學應用 篇9
中藥應用理論比較獨特。中藥有四氣五味。四氣又稱四性,是指藥性的寒、熱、溫、涼。五味指藥物的辛、酸、甘、苦、咸。
中草藥的氣、味不同,其療效也各異。中草藥的應用形式多種多樣,有用藥物加水煎熟后去渣留汁而成的湯劑,有研磨成粉末狀的粉劑,還有丸劑、膏劑、酒劑、片劑、沖劑、注射劑等。
中草藥中有許多名藥,植物藥以人參、靈芝、何首烏、枸杞最為著名。動物藥以驢膠牛黃、熊膽、蛇毒、鹿茸等最為珍貴。礦物藥以朱砂、赭石、滑石、芒硝等為最為常用。
養(yǎng)生有奇效的10種中草藥 篇10
1、當歸粉——補血活血
當歸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其根,主產于我國四川、甘肅、陜西、云南、湖北等省。醫(yī)學認為,當歸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為血中之要藥。因而,它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經,又能活絡。凡婦女月經不調,痛經,血虛閉經,面色萎黃,衰弱貧血,子宮出血,產后瘀血,例經(月經來潮時,出現(xiàn)口鼻流血)等婦女的常見病,都可以用當歸。
2、何首烏——益精髓,降血糖
宋代《開寶本草》稱之“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何首烏能夠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對神經衰弱及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并可調節(jié)血清膽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細胞轉化和代謝膽固醇的能力。何首烏還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3、黃芪——補氣
中醫(y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認為黃芪“益元氣而補三焦”,清代的黃宮繡稱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
4、穿心蓮——清熱解毒
心蓮味苦,性寒。歸心、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
春天宜于降火去燥。可治急性菌痢,胃腸炎,感冒,流腦,氣管炎,肺炎,百日咳,肺結核,肺膿瘍,膽囊炎,高血壓,鼻衄,口咽腫痛,瘡癤癰腫,水火燙傷,毒蛇咬傷。
5、三七——防治心血管疾病
清代名醫(yī)趙學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說:“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稱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三七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與人參有相似之處。其人參總皂甙含量超過人參。三七可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輸出量,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參有明顯的優(yōu)勢。